眼下,正是吃春菜的季節。最近幾天,上海部分南方春菜隨著供貨量增加,價格降了不少。
22日下午,在上海市青浦區白鶴鎮一家主要種植春菜的種植基地,盡管這兩天下著雨,但降溫卻一定程度上延長了大棚內草頭的生長周期。
據蔬菜種植戶介紹,節后草頭的價格相較春節期間下降約五成,親民的價格也讓銷量明顯增長。多家生鮮平臺主動前往種植基地,與農戶協調采收時間和周期,確保春菜鮮度。某生鮮平臺采購負責人表示,草頭、馬蘭頭、薺菜,這是目前長三角地區最受歡迎的三大春菜。
而在上海市閔行區的一家市集內,草頭、薺菜、春筍等,鮮嫩欲滴,很是誘人。時令蔬菜量漲價跌,其中降幅較大的有草頭和韭黃,分別從過年期間的每斤20元和25元,下調至每斤12元和15元,而春筍的價格也從每斤18元降到每斤10元。
生鮮超市正在積極采用電子商務和移動應用程序,以擴大市場覆蓋范圍,并提供更多的購物便利。根據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生鮮超市行業市場規模約為12473.8億美元;從市場區域分布來看,美國為最大的市場,占比為22.76%,其次為歐洲地區,占比為18.54%。
許多消費者選擇在電商平臺上購買生鮮產品,如阿里巴巴的菜鳥驛站、京東到家等。線上渠道為消費者提供了方便的購物體驗,同時也推動了供應鏈和物流的創新。
根據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生鮮超市行業市場規模約為31675.81億元。線上滲透率逐年上漲,2022年中國生鮮超市線上滲透率約為21.66%。
2023 年 6 月 30 號前,實現基于門店和用戶畫像的數字化選品,實現品類規劃驅動的商品研發,打造真正的數字化供應鏈能力。根據公司年報顯示,2022年永輝超市生鮮及加工業務收入約為399億元。
根據生鮮行業發展趨勢數據,2021年我國生鮮電商行業市場規模為3117.4億元,較2020年上漲18.2%。疫情期間消費者線上購買生鮮的需求較強,且用戶對生鮮電商行業的信任度加深。
目前,我國生鮮新零售的行業格局基本已經確定。供應鏈是未來生鮮新零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供應鏈包括采購、流通、倉儲、配送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的質量把控最終都會影響到消費者的體驗。
技術手段的運用不僅是供應鏈改造的方向,也是解決消費者體驗問題的重要砝碼。未來的生鮮新零售企業如果可以通過大數據畫像,就能精準了解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并進行趨勢預測,做到精準營銷。
目前,生鮮電商模式多種多樣,包括O2O模式、前置倉模式、到店+到家模式、社區團購模式和周期購模式等。這些模式各有特點,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政府對生鮮電商行業的發展高度重視。為了滿足“菜籃子”產品的交易需求,政府積極發揮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生鮮電商等渠道的作用,科學布局冷鏈物流基地,提高冷鏈物流的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和網絡化水平。這為生鮮電商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電商技術的不斷進步,生鮮電商市場將繼續擴大。未來,生鮮電商行業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推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確保生鮮電商行業數據精準性以及內容的可參考價值,我們研究團隊通過上市公司年報、廠家調研、經銷商座談、專家驗證等多渠道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并對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以求深度剖析行業各個領域,使從業者能夠從多種維度、多個側面綜合了解生鮮電商行業的發展態勢,創新前沿熱點,進而賦能生鮮電商從業者搶跑轉型賽道。
線上選菜,30分鐘送達,對那些家離賣場遠,去菜場不方便的消費者來說可謂方便。特別是過去三年,在不方便出門的時候,全國各地不少家庭都加入過搶菜大軍。
一時之間,各大生鮮電商你方唱罷我登場,紛紛崛起。像新鮮蔬菜、豬肉等熱銷商品,往往上架后秒光,要么售罄,要么就是騎手已約滿。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生鮮電商行業發展加快,交易規模增速成近五年高點,而2023年生鮮電商行業交易規模預計達到6427.6億元,同比增長14.74%,增幅進一步下降。
其實,生鮮電商已走過十多年,多家創業團隊和互聯網巨頭前赴后繼試探過不同模式。但冷鏈、運營成本高、損耗大、客單價低等痛點依舊縈繞在行業上空。
當前,生鮮電商賽道群狼環伺,以京東、天貓、拼多多為代表的平臺電商,以叮咚、每日優鮮為代表的前置倉,以盒馬、永輝為代表的倉店一體,以多多買菜、興盛優選等為代表的社區團購,以及由傳統超市轉型而來的線上銷售等齊聚,各類模式巨頭的加碼正加速生鮮賽道競爭。
降本增效成了部分生鮮電商的主旋律。以叮咚買菜為例,砍點位、砍騎手和砍營銷是其“降本”三板斧。近一年時間,叮咚買菜大幅裁撤二三線城市點位數量,開城數從37個壓縮至25個,單個站點的騎手數量從20名驟減為7、8名,同時還解散了龐大的地推“鐵軍”。2022年四季度,叮咚只花了9100萬用于打廣告和發福利,同比下降74.5%。而今年一季度其營銷費用則降為8750萬元。
美團買菜、盒馬鮮生雖倚仗充足的資源,發力前置倉生鮮電商,但在高昂的成本面前,也在想方設法地優化利潤率,保持奔跑、加速上市。而互聯網“大廠”發力生鮮電商,可能更多是為配合公司整體戰略,通過賣菜的高頻、剛需業務推動用戶規模和黏性增長,所謂“賣的是流量而不是菜”,并非對其賺錢能力寄予厚望。
與此同時,商品質量、退款、發貨、訂單問題、虛假促銷、出票不及時、網絡售假、配送超時等依舊是生鮮電商投訴的主要問題。
據某網絡消費糾紛調解平臺顯示,2023上半年依據投訴量來排名,前10名從高到低依次為美團優選、盒馬鮮生、年豐大當家、Flowerplus花加、本來生活、花禮網、叮咚買菜、中糧我買網、樸樸超市、美菜網等。
伴隨增長放緩、融資頻次和數額降低,生鮮電商們正面臨新一輪流量焦慮、巨頭廝殺、供應鏈降本增效等復雜挑戰。
從行業總體看,互聯網的規模故事,在農產品標準化難題面前,講下去也很難。一般來說,標準化產品采購規模越大,采購成本越低。然而,非標的單一農產品集中采購的話,很大可能成本更高。
業內人士稱,小規模采購時,產品品質和成本可控,但隨著銷售規模的擴大,市場供需調整,農產品生產周期所限,為找到穩定供應的貨源經常需要跨區域調配,不然會有爆單風險,以至于規模越大,生鮮電商采購成本反而上升。
如某平臺曾上架一款哈密瓜,不久就搶售一空,平臺緊急聯系補貨,但優質產區的供應商已無貨,為完成訂單甚至去其他地方收購,以次充好,令消費者收到的瓜口感、甜度不一,最終損傷平臺信譽。
,當前預制菜市場魚龍混雜,一些預制菜在口味還原度、性價比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不夠新鮮”“沒營養”“不好吃”是其常見的負面評價。預制菜也容易出現產品同質化問題。生鮮電商要想把預制菜作為其新增長點,就必須在菜品研發、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上下苦功夫,精細化運營,使其更加安全與好吃。
當前正是我國預制菜C端茁壯發展的時期,未來生鮮電商與預制菜行業能否持續相互賦能、相互成就,值得進一步關注。
實際上,生鮮電商要想存活下來,只能也必須在供應鏈上下功夫。穩定供應鏈和優質產品才是預制菜戰略成功的關鍵。最終,行業還是得回到“種地”而不是“搶占土地”的邏輯。
了解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生鮮電商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
同時,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