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是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保障居民食物安全和生活品質的戰略產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產業。
作為畜牧業核心的養殖業,承擔了鏈接種植行業和食品行業的紐帶作用,隨著消費升級、環保趨嚴、綠色優質、技術革新的推動,畜禽養殖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加速,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集聚效應進一步凸顯。
我們國家的人口眾多,并且農業人口占到很大的比例。通過中國多年的改革開放以來,農業人口的主要收入來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已經逐漸從傳統的種植業為主的勞動、創收模式,逐漸的發展成為以種植業、畜牧業和外出務工為主的勞動、創收的模式。
傳統的大畜牧業,主要以豬、雞、牛、羊、漁為主,隨著傳統畜牧業的迅猛發展,很多的中國農民已經無法再從傳統的大畜牧生產中去獲取比較高額的回報了。而一些剛剛起步和一些甚至還沒有起步的特種養殖業,具有投資小、規模小、飼養回報高等特點,就適合我國農民發展。
特種養殖是一種產品具有特殊利用價值的、新奇的、特殊的養殖業。特養是保證野生動物滿足人類需求的適宜途徑:由于各種原因,野生動物資源銳減,原來單純依靠野生動物提供的資源已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如麝香等名貴藥材以及一些供人們食用的野生動物,其惟一出路是人工養殖。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特種養殖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顯示:
目前,全世界人工養殖的特種經濟動物100余種,其中藥用動物30-40種,肉用動物40余種,毛皮動物20余種,還有用作工藝品和用作觀賞的70余種,我國人工養殖特種經濟動物達70種以上。
種類繁多的特種經濟動物,可粗略地按其生物學特性和經濟用途分為六大類,草食類經濟動物、雜食類經濟動物、特禽類經濟動物、毛皮經濟動物、水產經濟動物、昆蟲等類經濟動物。
我國特禽養殖的主要品種有肉鴿、鶴鴻、烏骨雞、火雞、珍珠雞、山雞、野鴨、野鵝、鴕鳥、孔雀、褐馬雞、金雞(紅腹錦雞)、貴婦雞、中華宮廷黃雞、絲光雞、綠殼蛋雞、觀賞鳥等。
根據調查估算,全國野生動物養殖產業的專兼職從業者有1409多萬人,創造產值5206多億元人民幣。其中,毛皮動物產業從業者約760萬人,特種養殖毛皮產業產值估算3894.83億元;藥用動物產業的從業者約21.08萬人,創造產值50.27億元;食用動物產業的從業者約626.34萬人,創造產值1250.54億元;觀賞、寵物類產業的從業者約1.37萬人,特種養殖行業創造產值6.52億元;實驗靈長類動物產業直接從業者約2000人,創造產值4億元。
近年來,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各地農村特種養殖業快速發展,但不管是監管執法環節還是生產經營,都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人工繁育養殖的非家禽家畜類動物一直被視為野生動物,許多地方對人工養殖野生動物的檢疫也不到位甚至缺失;市場交易管理不嚴格不規范,以致消費者難以辨別非法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合法養殖的野生動物;一些特種養殖戶選擇的品種不當,采取的養殖方式過于粗放,存在一定的安全、健康隱患。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因為某種野生動物被指可能攜帶致病病毒,各地野生動物交易很快成為眾矢之的。和當年非典疫情爆發后的遭遇一樣,風頭正勁的農村特種養殖業也再次“躺槍”。
整體來看,我國特種養殖仍存在較為明顯的地域性特點,主要由于特種養殖產品類豐富,養殖難度和環境不一。目前我國的特種毛皮動物養殖業分布松散且跨度大,目前或國毛皮動物養殖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北、遼寧、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新疆、安徽、江蘇、天津、北京等十四個省市區。
我國特種水產主要養殖區域分布在北起渤海灣南至北部灣的中國沿海地區,并延伸到云、貴、川等西南地區和東北三省等區域,養殖區域較為分散。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原先難以想象和奢望的潛在需求逐漸浮出水面,變得愈發引人注目。特種養殖業,作為滿足這些特殊需求的重要行業,其終端產品旨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特殊需求。
供需規模情況而言,2022年我國特種養殖產量和需求量1601.3萬噸和1521.9萬噸,分別較2021年增長1.41%和3.1%。這些產品五花八門,涵蓋了食用、藥用、服飾、裝飾和觀賞等多個領域。如鮑魚、海參、小香豬、鴕鳥、孔雀、蛇等可用于食用;鹿茸、熊膽、蝎子、麝鼠等則以藥用為主;貂皮大衣、狐貍毛條、貉子毛工藝品和絨類壁毯則滿足了服飾和裝飾的需求;而金魚、藏獒、小寵物豬和蟈蟈等則成為人們觀賞的對象。
隨著養殖規模化的加深及養殖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對食品安全、綠色等質量需求的提升,圍繞養殖服務的上游業務——飼料、種苗、動保等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該部分業務優勝劣汰的步伐加快,行業整合持續加速,集中化程度日益增強。展望未來,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特種養殖行業的前景將更加光明。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特種養殖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