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
據對全國7.3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調查,2023年,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9515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8.2%。其中,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52395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快于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7.1個百分點。分產業類型看,文化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40962億元,比上年增長0.6%;文化批發和零售業20814億元,增長6.1%;文化服務業67739億元,增長14.1%。
文化產業基地是指以發展文化產業為目的,由政府或企業所設立的特殊園區或聚集區。這些基地通常會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資金保障、技術支持和人才培訓等,以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繁榮。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文化產業基地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2022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利潤總額12707億元,比上年增加341億元,增長2.8%。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利潤總額9370億元,比上年增長2.8%。部分效益指標比上年有所好轉,2022年我國文化產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7.7%,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人均營業收入、人均利潤總額分別為86.1萬元和6.6萬元,比上年分別增加0.8萬元和0.2萬元。
在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的引導下,我國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部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較快。2022年,我國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7.6%,增速快于上年2.4個百分點。在九大文化行業中,文化消費終端生產、文化投資運營、內容創作生產3個行業大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超過兩位數,分別為28.3%、18.6%和11.0%;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文化娛樂休閑服務、文化傳播渠道投資分別比上年增長6.8%、1.5%和0.4%;創意設計服務、文化裝備生產、新聞信息服務投資分別比上年下降5.1%、9.4%和12.3%。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發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文化產業將深度融入國民經濟體系,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文化產業基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印發《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管理辦法》,通過統籌示范園區、示范基地的命名、建設和管理工作,提升示范園區和示范基地的建設發展水平。
目前,全國已經獲得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命名和獲得創建示范園區資格的園區共39家。根據文化和旅游部相關規劃,到2025年,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將達到50家左右,帶動效應將更加突出。
我國文化產業園區以企業自營為主,數量占到88%,政府主導和混合運營約占10%。從分布看,我國文化產業園區分布不均衡,胡煥庸線以東密集分布(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最為集中),具有明顯的“東多西少”特征。
據統計,廣州全市文化產業園區已建設運營逾700家。其中,產業規模超百億元的文化產業園區5家,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26家,省級文化產業園區22家,市級文化產業園區48家。分類別來看,文化科技類園區最多,達到52家;其次是創意設計類園區,達到48家;其他的園區類別還有文化貿易展覽類、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動漫游戲類、互聯網文化類等。
目前,文化產業自身發展的質量效益還不夠高,產業結構還需優化,城鄉區域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不夠深入,文化企業整體實力偏弱,創新創意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還不強,文化經濟政策有待完善落實。
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化,文化產業基地也在不斷拓展自身的業務領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文化產業基地也在積極推動不同領域之間的跨界融合,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例如,文化與科技、文化與旅游、文化與教育等領域的融合,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商業機會和市場空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一,就是要“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文化產業基地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