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滬寧:要著力圍繞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等重點問題,加強調查研究,多角度研提務實管用之策
十四屆全國政協第十五次雙周協商座談會29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主持會議。他表示,廣大政協委員要著力圍繞做好金融服務“五篇大文章”、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擴大金融高水平開放等重點問題,加強調查研究,深入協商議政,多角度研提務實管用之策。
要加強思想引領,闡釋好中共中央關于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重大部署,做好強信心、穩預期各項工作。全國政協委員易綱、趙爭平、楊成長、白重恩、閻峰、何杰、唐良智、白濤、江浩然、金李、林罡、張懿宸發言。
大家認為,要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宗旨,不斷提升金融業能力和質效,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金融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29日在京出席部署走訪上市公司工作、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全國視頻會議。何立峰指出,上市公司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微觀基礎,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有助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有助于增強市場信心。
其進一步表示,要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重要舉措。要明確問題導向,抓緊組織到上市公司上門走訪,推動優化公司結構、規范公司治理,培育優質頭部上市企業,不斷提升上市公司投資價值。
此外,十四屆全國政協第十五次雙周協商座談會29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主持會議。他表示,廣大政協委員要著力圍繞做好金融服務“五篇大文章”、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擴大金融高水平開放等重點問題,加強調查研究,深入協商議政,多角度研提務實管用之策。要加強思想引領,闡釋好中共中央關于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重大部署,做好強信心、穩預期各項工作。
申萬宏源表示,2023年是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年,圍繞全面注冊制改革、防范化解風險和提振市場信心,資本市場進行一系列重大改革。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金融強國的發展目標,并對未來一段時期金融改革發展指明方向、打開空間。2024年將加速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建設與金融強國匹配的資本市場體系。
行業方面,海通證券認為結構上可以階段性關注大金融,中期重視白馬成長。今年以來市場對宏觀環境的預期走弱使得大金融板塊的估值承壓,當前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政策窗口已經打開,其認為目前估值和基金配置比例較低的銀行和券商有望受益。
中期白馬成長或將占優,具體重視兩方面:一方面,以電子為代表的硬科技制造。我們認為要重視以下三個領域:一是半導體周期回升背景下的電子;二是或受益于財政發力的數字基建和數據要素;三是政策支持和技術突破下的AI應用。另一方面是醫藥。目前醫藥生物板塊的估值和基金配置仍處于較低水平,結合行業分析師預測,可以關注創新藥/血制品/高值耗材,24年歸母凈利有望分別達到30%/15%/15%。
公司方面,申萬宏源表示,可關注券商基本面改善預期、并購重組兩條主線:1)受益于風控指標優化+低估值標的,中國銀河、華泰證券、中信證券。2)并購重組、做優做強預期標的:方正證券、浙商證券、東吳證券。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高質量發展成為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的重要議題。
《中國金融科技調查報告》中指出,我國金融服務業在科技的助力下,從1.0時代的“信息科技+金融”、2.0時代的“互聯網+金融”逐步向3.0的“智能金融”轉型,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多種技術與金融業深度融合,科技正在變革金融生態的現在和未來,“無科技不金融”已成行業發展特征!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背景下,科技與金融業務的結合也越來越廣泛與深入,科技助力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態勢顯著。監管部門循序漸進地出臺一系列“科技+金融”的政策導向性文件,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的監管制度與市場秩序。
“互聯網+金融”時代對金融行業的技術架構提出新的要求。金融企業普遍面臨產品創新層出不窮,產品迭代越來越快,交易量峰值無法預測的挑戰。云計算作為實現IT資源按需供給的技術手段,可以實現讓金融企業像使用水、電、煤一樣使用IT資源。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金融科技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我們將繼續深入推進產融合作,與金融管理部門加強協作配合。擴大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范圍,舉辦院校、園區等科技成果轉化專場路演。
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一系列技術創新,全面應用于支付清算、借貸融資、財富管理、零售銀行、保險、交易結算等六大金融領域,是金融業未來的主流趨勢。
中國金融與技術的融合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而金融科技(FinTech)的概念在2015年進入中國。早期的技術應用是金融業務的IT基礎設施,電子化工具為主。后隨著第三方支付、P2P網貸等一系列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快速發展,技術逐漸從后臺的位置轉移到了前端,滲透到了金融的核心業務領域。
2016年起,伴隨著金融科技概念興起和監管的收緊,行業開始重新審視科技的重要性,以技術輸出為核心業務的企業開始出現,此外,金融科技對于金融業務的意義也更加重要,以消費金融為例,2018年以來,在監管愈加收緊背景下,多數互金公司轉型助貸,通過金融科技為銀行、信托、消金公司等金融機構提供獲客、風控、反欺詐等技術輸出服務。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背景下,科技與金融業務的結合也越來越廣泛與深入,科技助力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態勢顯著。監管部門循序漸進地出臺一系列“科技+金融”的政策導向性文件,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的監管制度與市場秩序。
日前,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發布《中國金融科技和數字金融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結合國際國內金融科技行業發展情況和特點,對重點國家、地區和城市進行了全景分析;重點分析了金融科技在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的創新和實踐,以及數據資產、互聯網3.0、ChatGPT、綠色金融和監管科技的創新發展和應用情況。
《報告》顯示,大數據技術正在全球范圍內改變競爭格局,各國政府和企業紛紛加速推進大數據戰略;數據資產入表、數據資產投融資成為關注的焦點;全球更加重視AIGC合規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監管持續升級;社會對科技倫理、數據安全等問題的關注不斷深入。
金融科技有哪些最新發展趨勢?報告認為,金融大模型的發展將對金融科技行業范式產生深遠影響。未來金融大模型的廣泛應用將對目前的行業范式在以下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包括AI認知和理念的轉變、重塑客戶服務流程和體驗、改善風險管理、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創新金融業務形態。
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行業快速滲透已是大勢所趨,金融行業更是首當其要。金融服務在金融科技創新發展中逐步進化,已開啟數字化轉型新局面,并逐漸成為推動全行業和全產業鏈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畢馬威在日前發布的《2023年畢馬威中國金融科技企業雙50榜單及年度趨勢報告》指出,明年金融科技領域或將有:金融大模型的發展將對金融科技行業范式產生深遠影響(年度趨勢),科技投入更加關注產出能效,同業科技輸出向生態賦能方式轉變( 綜合金融科技),AI助力財富管理創新,機構核心系統自主化提速(財富科技),保險科技向風險減量管理演進,與產業升級相結合不斷拓展服務邊界(保險科技),數實共生和數字化平臺服務加速普惠金融發展(普惠科技),多方攜手共拓供應鏈金融新藍海,場景化產品創新初顯(供應鏈科技),移動支付創新場景應用,跨境支付開拓出海新篇章(支付科技),監管科技有望借助大模型提升監管效率(監管科技),新一輪發展機遇開啟,順潮而上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平臺技術賦能)等九大趨勢。
畢馬威中國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黃艾舟表示,金融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在行業垂直類大模型落地所需的三大支柱:算法、算力、數據中相較其他行業都有獨特優勢。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中研網撰寫的金融科技行業報告對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現狀、競爭格局及市場供需形勢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從行業的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及技術環境等方面分析行業面臨的機遇及挑戰。
同時揭示了市場潛在需求與潛在機會,為戰略投資者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和公司領導層做戰略規劃提供準確的市場情報信息及科學的決策依據,同時對政府部門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想了解關于更多金融科技行業專業分析,可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金融科技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同時本報告還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