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2023年全球水下機器人需求規模
過去幾年間,全球水下機器人的需求規模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特別是在2021年至2023年期間,全球水下機器人市場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需求規模不斷擴大。根據調研和測算情況,2023年,全球全球水下機器人需求規模約為212.87萬臺。
圖表:2021-2023年全球水下機器人需求規模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整理
一方面,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科學研究等傳統領域對水下機器人的需求持續增加。例如,在海洋石油和天然氣領域,隨著淺海資源的逐漸開發殆盡,深海油氣開發成為新的熱點,水下機器人在海底管道檢測、平臺維護、油氣田勘探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極大地推動了對水下機器人的需求。
另一方面,一些新興應用領域也不斷涌現,進一步擴大了需求規模。比如在水下考古、水下旅游與娛樂等領域,水下機器人可以幫助考古學家探索古代沉船和遺跡,為游客提供獨特的水下觀賞體驗,這些新興領域的發展為水下機器人市場帶來了新的需求增長點。
二、2023年全球水下機器人區域需求結構
2023年,全球水下機器人的區域需求結構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從區域來看,北美、歐洲和亞太等地區是水下機器人市場的主要需求方。2023年,北美是全球水下機器人市場規模最大的區域,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5%。歐洲、亞太、的市場份額占比分別為24%和31%,其他地區占比相對較小,約為10%。
圖表:2023年全球水下機器人區域需求結構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整理
北美地區: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對水下機器人的需求較為旺盛。美國在軍事、海洋科學研究、海洋工程等領域具有強大的實力和需求。軍事方面,水下機器人用于水下偵查、潛艇追蹤等任務;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用于海底地質勘探、海洋生態系統研究等;在海洋工程方面,參與海上石油平臺的建設和維護等工作。加拿大則在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環境保護方面對水下機器人有較大需求,如海底礦產資源勘探、海洋生態監測等。
歐洲地區:挪威、英國、法國等國家是水下機器人的重要需求市場。挪威的海洋石油產業發達,對水下機器人在海底管道維護、油井檢測等方面的需求較大;英國在海洋科學研究和水下基礎設施檢測方面的需求突出,如對海底電纜、港口設施等的檢測和維護;法國則在海洋科學研究、水下考古等領域對水下機器人有較高的需求。
亞洲地區:日本、中國、韓國等國家的需求增長迅速。日本在漁業養殖和水下檢測方面的需求較大,例如監測魚群動態、檢查水下養殖設施等;中國隨著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海洋工程、海洋科學研究、水下檢測維修等領域對水下機器人的需求不斷增加;韓國在海洋工程和海洋資源開發方面也對水下機器人有一定的需求。
其他地區: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家也在逐漸加大對水下機器人的需求。澳大利亞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在海洋資源勘探和海洋環境保護方面對水下機器人的需求不斷增長;巴西則在海洋石油開發和海洋科學研究方面有一定的需求。
三、2024-2029全球水下機器人需求趨勢及需求潛力預測
(一)需求趨勢
從水下機器人的發展情況來看,未來幾年,全球水下機器人的需求取數主要體現在:智能化和自主化需求增加、多任務和多功能需求增長、小型化和便攜化趨勢明顯。
圖表:全球水下機器人需求趨勢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
智能化和自主化需求增加:隨著人工智能、傳感器技術等的不斷發展,未來對具有更高智能化和自主化水平的水下機器人的需求將不斷增加。這些機器人能夠自主規劃路徑、識別目標、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提高作業效率和準確性,降低人工操作的風險和成本。
多任務和多功能需求增長:用戶希望水下機器人能夠具備多種功能,以滿足不同任務的需求。例如,既能進行海底地形測繪,又能進行水下物體探測和抓取,還能進行水質監測等,這種多任務和多功能的水下機器人將更受市場歡迎。
小型化和便攜化趨勢明顯:在一些特定的應用場景,如小型水庫、河流、湖泊等的檢測和維護,以及水下考古、水下探險等領域,對小型化和便攜化的水下機器人的需求將不斷增加。這些機器人便于攜帶和操作,能夠快速部署和使用。
(二)需求潛力預測
圖表:全球水下機器人需求潛力預測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
海洋資源開發領域:隨著全球對海洋資源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深海資源開發將成為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水下機器人在深海礦產資源開采、海洋能源開發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在這一領域的需求潛力巨大。
海洋環境保護領域:全球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使得海洋環境保護成為關注的焦點。水下機器人可以用于海洋垃圾清理、海洋生態監測和修復等工作,未來在這一領域的需求將不斷增長。
新興應用領域拓展:除了傳統的海洋領域,水下機器人在新興應用領域的需求潛力也值得關注。例如,在水下救援、海底隧道建設和維護、海洋牧場建設等領域,水下機器人將有更廣泛的應用前景。
想了解更多水下機器人發展現狀、發展前景和發展趨勢的內容,可關注《2024-2029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深度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