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輔助診斷被列入國家醫保局立項指南
11月23日下午,國家醫保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回應了社會各界關心的熱點話題。
目前已印發的17批立項指南,合計涉及271個主項目、250個加收項、88個擴展項,加起來共有收費編碼609個,價格項目的顆粒度明顯加大。項目合并的同時價格也會相應調整,比如新的特級護理、一級護理等項目落地時會適度上調價格。
人工智能輔助診斷首次被列入價格構成
為了支持相對成熟的人工智能輔助技術進入臨床應用,防止額外增加患者負擔,立項指南在放射檢查、超聲檢查、康復類項目中設立“人工智能輔助”擴展項,醫院可以選擇使用人工智能參與診療行為,但現階段不重復收費。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AI工具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且AI技術在醫療界的應用不僅限于輔助診斷,在新藥發現、健康管理、手術輔助、治療規劃、患者服務等方面,AI均可助人類醫生一臂之力。
AI診斷是一種利用計算機輔助診斷的新技術,實現了診斷的智能化和自動化。AI診斷依靠收集全球海量的健康或疾病的信息、臨床研究數據和病例等醫療大數據,針對每個患者進行各項評估,為醫生提供以證據為基礎的疾病診斷和治療建議。AI通過對患者指標進行分析解讀,可以更好地規劃病人的治療方案,并為醫生提供做出好決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
人工智能(AI)技術一直是當前科技領域的熱門話題。在醫療行業中,利用AI技術進行疾病診斷和醫療治療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目前,許多大型科技公司和醫療機構都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資源,推動AI技術在醫療行業中的發展。
海外“AI+醫療”發展相對成熟,已推出AI影像、診斷、制藥、管理、機器人等產品。歐美等海外的“AI+醫療”產品研發相對領先,通過AI賦能,一方面提高醫療效率、降低醫療成本;另一方面提高醫療質量,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
從目前海外產品成果來看,AI已經在輔助診斷、藥物開發、數據管理、臨床決策等多個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據了解,中國的病理醫生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據國家衛計委統計,我國病理注冊醫生在一萬人左右,按照每百張病床配備1-2名病理醫生的標準計算,全國病理科醫生缺口可能高達3-4萬人。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AI診斷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分析:
為推動“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創新應用,11月1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聯合發布《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旨在推動“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創新應用。指引提出,通過圖文、語音等人機交互方式,利用醫學知識圖譜和深度學習技術,提高診療精準性,優化醫患溝通,減少患者候診時間,改善就醫體驗。此外,指引還強調智能預問診的應用,通過采集患者病史信息輔助生成電子病歷,提高醫生診療效率和醫療質量。
AI診斷效果與人工接近,而時間大幅縮短。根據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做的一項研究顯示,在良惡性病變鑒別方面,AI模型的靈敏度為100%,優于病理醫師的99.65%,但特異度和準確度分別為97.7%和99.1%,低于病理醫師的99.3%和99.5%。在惡性病變圖像方面,AI模型的重疊面積與病理醫師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重疊率低于病理醫師。在診斷時間方面,AI模型的單視野圖像診斷用時明顯短于病理醫師。
不過,AI技術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比如說,現有的AI技術并不能完全代替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因為它們可能會出現一些錯誤或者漏診。此外,由于AI技術的復雜性和安全性問題,醫療機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成本,或者選擇外包醫療服務,這些都會增加醫療服務的成本。
想要了解更多AI診斷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AI診斷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報告根據AI診斷行業的發展軌跡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中國AI診斷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AI診斷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AI診斷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景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