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地質災害、干旱、風雹、低溫冷凍和雪災為主,地震、臺風、沙塵暴和森林草原火災等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3238.1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因災死亡失蹤322人,緊急轉移安置85.6萬人次;倒塌房屋2.3萬間,損壞房屋27.9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3172.1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931.6億元。
地質災害多發散發,西部地區發生中強地震
上半年,西南、中南、華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以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災害成因復雜,影響范圍廣,呈散發態勢。1月22日,云南鎮雄縣塘房鎮涼水村山體滑坡造成44人死亡;6月16日,福建上杭縣太拔鎮清源山山體滑坡造成6人死亡;6月23日,湖南新晃縣魚市鎮斗溪村山體滑坡造成8人死亡。
上半年,我國大陸地區發生4.0級以上地震115次(其中,5級以上地震22次),較往年同期水平有所增強,主要集中在新疆、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地。其中,震級最高的為1月23日新疆烏什7.1級地震,造成3人死亡、5人受傷。5月27日四川木里5.0級地震、4月6日云南魯甸4.9級地震均未造成較大損失。
我國是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尤其是地質災害類型眾多、分布廣泛。這導致了對地質災害防治的迫切需求。我國已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模式,包括縣、鄉、村、組四級群測群防體系,以及“人防+技防”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新格局。
地質災害對人類的生命財產、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造成威脅甚至破壞,或者對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環境構成威脅。
地質災害防治行業是指采用工程技術和地質技術手段,針對由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等)進行防治的行業。
中國地質災害防治行業發展深度研究
該行業主要包括防止和減緩地質災害的技術服務、防治設施構筑、災害治理、災害調查、災害評估和災害應急等多個方面,是體現地質科學實踐和社會服務的重要領域。
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區域包括城市、農村和其他人口集中居住區、大中型工礦企業所在地、重點工程設施、主要河流、交通干線、重點經濟技術開發區、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等。
地質災害防治行業的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從最初的以地震災害研究為主,到逐漸涵蓋滑坡、泥石流、坍塌、巖溶塌陷、地面沉降、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蝕、水土流失、礦區災害等多種地質災害的研究。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地質災害防治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分析: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社會對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視程度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地質災害防治行業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預警技術的不完善、監測體系的不健全以及應急救援體系的應對能力不足等。
《“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提出,到2025年,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國家應急能力體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全面加強,應急管理法治水平、科技信息化水平和綜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安全生產、綜合防災減災形勢趨穩向好,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全社會防范和應對處置災害事故能力顯著增強。
2022年,自然資源部發布《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健全完善以地質災害風險防控為主線的綜合防治體系,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防御工程標準,最大限度防范和化解地質災害風險。
《規劃》明確了“十四五”地質災害防治六方面目標:風險管控能力持續提升。隱患識別能力顯著提升。監測預警能力顯著提升。防御工程標準顯著提升。基層防災意識和能力顯著提升。科技信息能力顯著提升。
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一直備受關注。今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意見》;今年的全國防災減災日也將目光聚焦基層,主題為“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著力提升基層防災避險能力”。
想要了解更多地質災害防治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地質災害防治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本報告對國內外地質災害防治行業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深入透徹地分析,對我國行業市場情況、技術現狀、供需形勢作了詳盡研究,重點分析了國內外重點企業、行業發展趨勢以及行業投資情況,報告還對地質災害防治下游行業的發展進行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