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藥,即與原研藥品在主要特性如劑量、安全性、效力、質量、作用機制以及治療適應癥等方面高度一致的藥物復制品。當原創藥品的專利權期限屆滿后,其他藥品生產商便有機會運用相似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打造出與原研藥等效的替代品,這便是仿制藥的由來。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仿制藥行業供需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分析
2023年財報發布同時,恒瑞醫藥也公布了一季報數據,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增長9.2%與10.48%。在業績回暖之際,投資者卻未展示出太大的熱情。今日恒瑞醫藥股價高開低走,最終收跌4.6%,報42.35元,總市值2702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通過一致性評價(含視同通過)的受理號達到7516個,涉及藥品1088個。其中,一致性評價受理號達到3620個,涉及品種656個;新注冊分類仿制藥受理號(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達到3896個,涉及品種734個。過評超過100個品種的企業包括齊魯制藥、科倫藥業、揚子江藥業、正大制藥、石藥控股、成都倍特、復星醫藥、上海醫藥、華潤醫藥等企業。
從近五年過評的受理號情況來看,2020年起每年均超過1000個,2021年暫為峰值,超過2000個。從趨勢來看,按新分類視同過評的受理號越來越多,2022年的占比已超過53%。
財報數據顯示,恒瑞醫藥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228.2億元,同比增長7.26%;對應歸母凈利潤43.02億元,同比增長10.14%;同期扣非后凈利潤41.41億元,同比增長21.46%。
受集采影響,恒瑞醫藥2021及2022年營收與凈利潤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2023年業績實現止跌回升,并將上升勢頭延續到了2024年一季度。根據同日披露的2024年一季度報,恒瑞醫藥實現營收59.98億元,同比增長9.2%;歸母凈利潤為13.69億元,同比增長10.48%。
近幾年,創新是醫藥行業的關鍵詞,創新藥也是整個行業討論的焦點,但事實上,與原研藥相對的仿制藥同樣對于行業和患者有巨大的價值。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編著的《中國仿制藥發展報告》(2022版)提到,2021年,中國仿制藥市場規模約為 9069億元。國家藥監局官網2022年5月發布的藥監政策速覽(第35期)提到,我國現代制藥業起步較晚,藥品生產以仿制為主。已批準上市的化學藥中,95%以上為仿制藥,涵蓋心腦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抗腫瘤、抗感染等近30個治療領域,基本滿足公眾臨床用藥需求。
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教授路云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對中國醫藥行業而言,創新藥的持續更新,為仿制藥帶來生機,而仿制藥的上市與出現,直接打破了原研藥原有的市場壟斷地位,使市場競爭更加充分,激發了創新藥企業的創新動力,推動了中國整個醫藥行業的創新發展。
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在近期一場活動上提到,改革開放后,拉動地方經濟與規范產業發展之間存在巨大爭論。藥品標準低、藥品監管水平低,藥品生產經營盲目發展,醫藥市場比較混亂,而不是以臨床需求為目標,這也是后來推行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根源。
近年來全球制藥市場穩步發展,根據藥物研發過程中涉及的創新度,全球制藥市場可分為創新藥、仿制藥及生物類似藥。整體來看,全球仿制藥市場規模呈現上漲態勢。
我國制藥工業處于粗放式增長狀態,無論是龍頭企業,還是中小型藥廠的生存狀態都較為滋潤,導致我國醫藥行業整合進度緩慢,市場呈現“小、散、亂,同質化競爭嚴重”的特點,這一現象在以仿制藥領域中尤為明顯。中國仿制藥重點企業獲批品種數量最多的為揚子江藥業,獲批數量為29項,其次為科倫藥業,獲批數量為19項,第三的為倍特藥業,獲批數量為16項。
我國老齡化形勢越來越嚴峻,老齡化不僅意味著治療需求增加,同時也意味著社會負擔加重,醫保花錢的地越來越多,收錢卻越來越難,這必然會導致嚴格的控費。其次,國家提出“健康中國2030戰略”,全面提升國民醫療健康水平,這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同時也會釋放大量的新治療需求,尤其是廣大農村、偏遠地區醫療升級。然而醫保結存率在不斷下降,有專家預測,醫保自己有可能在10年內出現虧空。
相比美日的仿制藥企業,我國仿制藥企業較粗放,人均銷售額(銷售額/員工總數)不足10萬美元,即便是恒瑞這樣的“創新藥企業”,人均銷售額也才15萬美元左右。雖然印度的人均GDP不足3000美元(約為我國的1/4),但印度top30上市仿制藥公司的人均銷售額達到了9.5萬美元,這使得印度仿制藥相比我國更有競爭力。
了解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仿制藥行業供需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