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成為全球最具潛力的市場之一。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加入碳交易體系,以及企業對碳減排的日益重視,碳交易市場有望持續增長。
政府對碳交易市場的政策支持和法規完善是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例如,我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為碳交易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未來,隨著全球范圍內碳交易政策的不斷完善和加強,碳交易行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此前連續五日上漲的基礎上,4月24日碳價再創歷史新高。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數據顯示,24日全國碳市場開盤價99.52元/噸,最高價101.51元/噸,最低價98.67元/噸,收盤價100.59元/噸,收盤價較前一日上漲0.99%,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44.8萬噸,成交規模較23日明顯放大。
這是自全國碳交易市場成立以來碳交易市場價格首次突破百元關口,且碳價較成立之初已上漲超100%。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碳交易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顯示:
當日,全國碳市場開盤價99.52元/噸,收盤價100.59元/噸,最高價101.51元/噸,歷史性突破了100元/噸的大關。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上線,在前兩個履約年當中價格始終較為平穩。2024年以來,在法規上線、擴容預期、配額收緊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碳價一路走高,在2月底收復80元/噸后,4月初又突破了90元/噸,直到月底正式突破了百元大關。
2021年7月以來,全國碳市場鳴鑼開市近三年,目前已經順利完成兩個履約周期,第一個履約周期是2019—2020年,第二個履約周期是2021、2022年。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全國碳市場啟動時,碳價為每噸48元,到第二個履約期的高點達到每噸80元左右,上漲66%左右。
此前,碳市場的波動帶有較為明顯的履約驅動性質:每次臨近履約期尾聲,碳配額往往量價齊漲;等到配額清繳工作結束,交易量又明顯降低。不過,2024年以來,市場出現了反常的表現:在交易量沒有明顯放大的情況下,2024年2月以來,碳價一路上漲,從2月1日的72元/噸左右,上漲至4月24日的101元/噸,漲幅約為40%。并且,在這將近3個月時間里,僅有17個交易日價格是下跌的,其余時間碳價均收漲。
“2030年前,碳定價將成為一個主要的碳減排政策工具,可以管控70%的排放量和80%的減排量。”4月24日,在第八屆中國能源模型論壇(CEMF)年會上,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周麗向包括《華夏時報》記者在內的媒體表示,碳價近期一路飆升,價格波動超出了許多人的預判,其背后反映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企業惜售,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市場預期。未來,碳市場的調控機制也將是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
碳交易行業市場機遇分析
在綠色低碳轉型背景下,全國碳市場被視為以較低成本實現全社會降碳的政策工具,通過為碳定價,開展碳排放權交易,按照“污染者付費”原則,將排放的負外部效應內部成本化。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施懿宸表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的發布以及近期全國碳市場行業擴容的強烈信號,或許是刺激碳價持續走高的主要因素。
除政策原因外,在普華永道中國ESG可持續發展市場主管合伙人倪清看來,與第一履約期相比,已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發電企業在第二履約期內可獲得的免費配額量有所下降,一方面,這導致未采取減排行動的發電企業配額缺口加大,市場需求量增多,另一方面,原本有較多配額盈余的發電企業的盈余部分有所減少,市場供給量減少,控排企業囤積碳配額的意愿增強。
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已初步形成,盡管短期內碳價走高可能會增加重點控排企業成本壓力,但從長遠看,較為穩定的上漲預期將促進企業開展減排工作,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專家表示,全國碳市場碳價創下新高既是市場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提供了新機遇。
想了解關于更多碳交易行業專業分析,可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碳交易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