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場作為推動碳減排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市場規模在近年來持續增長。全球范圍內,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自己的碳交易市場,涵蓋了電力、工業、航空、建筑等多個行業。尤其是歐盟碳市場,作為全球規模最大、機制最完善、成熟度最高的市場,其在全球碳交易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此外,新興市場如中國、韓國和新加坡等也在積極探索建立碳交易體系的可能性,并已取得初步成果。
碳排放權交易是通過建立合法的溫室氣體排放權利和總量控制目標,并允許這種權利像商品一樣買入和賣出來進行排放控制。它能夠發揮市場機制對環境容量資源的優化配置作用,調動企業控制排放的積極性,靈活地調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使社會整體治理成本趨向最低化。
國際能源署(IEA)日前發布《全球能源回顧: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能源領域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363億噸,同比上漲6%,超過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的水平,創下歷史最高紀錄,2021年飆漲的天然氣價讓燃煤發電強勢復蘇,成為能源領域碳排放量“強勁反彈”的主要原因。
從國內二氧化碳排放行業分布情況來看,2021年前三季度電力行業共排放二氧化碳37.56億噸,工業排放33.31億噸,地面交通排放6.31億噸,居民消費排放5.52億噸,國內航空排放0.48億噸,國際航空排放0.1億噸;分別占總排放量的45%,40%,7%,7%和1%。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碳交易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碳交易市場的參與者也在不斷增加。除了電力公司、工業公司等傳統的排放大戶外,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中介和經紀等也開始進入碳交易市場。這些參與者的加入為市場提供了更多的資金支持和流動性,推動了碳交易市場的健康發展。
2023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滿兩周年。兩年來,全國碳市場累計成交量2.4億噸,累計成交額110.30億元,最新價為60元/噸,較首日開盤價上漲25%。隨著碳交易市場的不斷發展,市場活躍度也在持續提升。以中國市場為例,自上線交易以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整體平穩,年均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占全國總排放量的比例超過40%。此外,市場成交量和成交額也在穩步增長,顯示出碳交易市場的活力和潛力。
政府對碳交易市場的推動力度不斷加大。例如,中國自2011年起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啟動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試點工作,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并于2021年7月正式上線交易。此外,各國政府還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等,為碳交易市場的規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2022年,全國碳市場的主管部門生態環境部通過部門規章文件,繼續深入推動碳市場的制度建設與標準完善,其中最重要的三份文件當屬《關于做好2022年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相關重點工作的通知》、《關于公開征求<2021、2022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和《關于印發<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 發電設施>、<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技術指南 發電設施>的通知》。2023年7月17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2021、2022年度碳排放配額清繳相關工作的通知》,重點排放單位將面臨差異化的配額分配和履約要求。對于關停或淘汰后仍存續的重點排放單位,不再發放預分配配額,而是在核定階段統一發放。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各國政府和企業將越來越重視碳減排和碳中和目標。這將推動碳交易市場持續擴大,覆蓋更多的行業和企業,以及更多的國家和地區。隨著碳交易市場的逐步成熟和配額供應的收緊,碳價有望趨于穩定上升。這將有助于激勵企業采取更有效的減排措施,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將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和應用。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將涌現出更多的減排技術和方法,為碳減排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持。碳交易作為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將助力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完善和發展。
通過碳交易市場的互聯互通和合作,各國可以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推動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總之,碳交易行業市場未來發展趨勢及前景看起來相當樂觀。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碳價的上升、技術創新的推動和國際合作的加強,碳交易市場將成為推動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國碳交易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