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物技術已成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對于一些農業創新成果的應用必須綜合配套。這需要加強政策扶持和體制機制創新,推動資源整合。打破部門、區域、單位和學科界限,在一定范圍內對農業科研、開發、育種、種子生產和經營為一體的農業生物育種的大型聯合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
農業生物技術是指運用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種等生物技術,改良動植物及微生物品種生產性狀、培育動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種、生產生物農藥、獸藥與疫苗的新技術。生物技術,簡單來說是指以結合生物的特征或特定功能為技術前提,在現代科技的應用下,盡可能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
生物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應用是近年來的研發熱點,并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生物技術為改造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保障人類健康提供了新的手段,并推動了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生物技術與其它高新技術的結合和滲透,已經成為當前生物技術發展的新趨勢。
技術更新是中國農業發展必須要做的事情,而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作為高新技術具有綠色、高效,能夠突破傳統生產方式的局限,增進產量,改善品質,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現實國情的需求,也是中國農業發展出路和希望所在。怎樣做,才能讓現代農業生物技術更加深入人心。首先要做好科普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生物技術,更加理性面對存在的問題和風險。以保護農民利益為出發點,構建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需求動力機制,促進開發與應用,為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各個國家相互競爭的作用下,世界農業生物技術取得了快速發展。在基因圖譜方面,小麥、林木以及牛等動植物的基因圖譜得到完整展現,重要基因得到了定位。在轉基因方面,全球100多種植物中獲得了轉基因植株,實現了抗蟲、抗農藥、抗病毒等功能。同時,轉基因動物育種新技術已培育出轉基因豬、羊、牛、魚等。在植物組織配方面,通過細胞組織培養而成功再生植株的植物已接近上千種,為農業工廠化提供優良的前提條件。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農業生物技術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世界種業創新已經由利用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種跨向智能分子設計育種。世界種業已進入到“常規育種+生物技術+信息化”的育種“4.0時代”,正迎來以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發展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
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取得較好的成績,部分領域步入世界先進水平,整體水平在發展中國家處于領先地位。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育成了一大批農作物、畜禽、水產優良品種,為保障食物安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雜交育種相比,轉基因技術可以拓寬遺傳資源利用范圍,實現跨物種的基因發掘、利用,為新品種培育提供一條新途徑。
種子被視為農業芯片,良種對我國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45%。我國種子行業發展起步較晚,種業市場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才得以初步建立并緩慢發展。育種技術方面,我國雜交育種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而對于目前國際種業研發中主流的生物育種技術,我國目前尚處于積極探索階段,大規模商業化雖仍需時日,但市場空間巨大。
“十四五”進程過半,我國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生物育種政策的迭代升級將進一步擴大采用生物技術的種子市場規模,推動精準化、工廠化、智能化種業革命。一系列政策導向對優化農業資源配置、保障國家食物供給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國家及海南省政府實施漁業發展支持政策也將進一步加快水產種業體系發展,為種業企業賦予產業發展新動能。
報告在總結中國農業生物技術行業發展歷程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的各方面因素,對中國農業生物技術行業的發展趨勢給予了細致和審慎的預測論證。報告資料詳實,圖表豐富,既有深入的分析,又有直觀的比較,為農業生物技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洞察先機,能準確及時的針對自身環境調整經營策略。
想要了解更多農業生物技術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農業生物技術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