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是一種模擬真實肉類口感和外觀的食品,但它并不是真正的動物肉。人造肉通常是由植物蛋白、動物細胞培養或微生物發酵等方法制成的。
目前,國際上比較主流的人造肉可以被分為三類,一是植物肉,二是微生物發酵肉,三是細胞培養肉。關于人造肉的市場競爭格局,FoodPlus報告《賽道洞察會報告:人造肉在中國究竟有沒有未來,以及有什么樣的未來?》中介紹,許多巨頭公司都已經加入植物肉市場,布局企業中包括創業型企業、綜合型食品企業、肉類加工企業以及農業食品貿易企業,而細胞培養肉跟微生物發酵肉這兩個類別,目前尚處于發展初期階段。
國內外大多數公司致力于開發類似肉的植物性產品(植物肉),目前已經有較多企業掌握一定技術并將其制作出一定的產品。
目前,中國人造肉行業的商業模式是直接面向B端,國內的人造肉主要銷售到寺廟、餐飲行業、工業原料等需求方,例如餐飲店展開合作--針對每個客戶的實際需求進行定制化研發生產人造肉,比如太二酸菜魚需要人造魚肉片、潮汕牛肉火鍋需要人造牛肉片、黃燜雞米飯需要人造雞肉塊等。
目前的情況看,我國相繼推出植物肉月餅和植物肉餅等人造肉產品,相對于美國,我國人造肉產業發展進展緩慢,人造肉產品主要以植物肉為主,由于成本等原因,目前我國人造肉產品價格較高,造成人造肉類食品在我國推廣較慢,中國人造肉還處在傳統型植物蛋白素肉階段,技術落后于國際水平,在開發過程中,產品調味、素肉結構及工業化設備等發展瓶頸亟待解決。
總的來說,大多數企業仍然以大豆蛋白作為底料,極少數企業如美國的Beyond Meat和法國的Toreos采用了豆類蛋白分離物作為底料。此外可以發現幾乎每個產品都添加了類似椰子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植物油來改善風味。有些企業還提取了植物中的血紅素來模擬肉中鮮腥和焦糖化的香氣,并為成品帶來類肉的色澤。魔芋膠、黃原膠、阿拉伯樹膠等被用于粘合各種物料,使其緊湊有彈性。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人造肉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分析: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環保和動物福利的關注不斷增加,人造肉逐漸成為了一個備受關注的新興產業。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提出,發展合成生物學技術,探索研發“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實現食品工業迭代升級,降低傳統養殖業帶來的環境資源壓力。
發展人造肉契合我國農業綠色低碳的重大戰略需求,能保障日益增長的蛋白食品有效安全供給,有助于提升國民健康水平和公共衛生安全風險管控。
人造肉在具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彌補肉類市場缺口等優勢的同時,其劣勢目前也十分明顯,包括消費者的認可度不高、口感不佳、標準難以界定等。
據《2021中國植物肉行業洞察白皮書》統計,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國內針對植物基公司的投資事件多達21件,融資數量井噴,同比增長500%,約占整個食品及保健品賽道的10%。
然而,在2021年人造肉資本市場開始遇冷。Beyond Meat業績虧損超市場預期,股價也較歷史最高點下跌近九成。Beyond Meat的2022年年報顯示,凈收入從2021年的4.65億美元下降到2022年的4.19億美元,減少了9.8%。
而在中國資本市場,人造肉的投資環境也不容樂觀,一年里只有4起投資事件,且大部分為A輪融資。
人造肉普及市場的主要障礙是什么?
人造肉所需的技術成本較高,導致其價格甚至高于等重的原肉,價格問題也成為人造肉普及市場的主要障礙。如何將這種高科技食品普及到普通消費者的餐桌上,降低生產成本,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食品,仍是人造肉需要面臨的挑戰。
報告根據人造肉行業的發展軌跡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中國人造肉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人造肉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人造肉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景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
想要了解更多人造肉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人造肉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