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印發《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提出加快農業人工智能研發應用。自ChatGPT發布以來,認知大模型技術持續進化,國內類似產品不斷推出。在此背景下,近年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傳感器、無人機、農業機器人等日臻成熟,出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業場景中。據統計,2022年全國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到27.6%,較上年增長了2.2個百分點,智慧農業已貫穿到農業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
智能農業(或稱工廠化農業),是指在相對可控的環境條件下,采用工業化生產,實現集約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超前農業生產方式,就是農業先進設施與陸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術規范和高效益的集約化規模經營的生產方式。
智能農業產業鏈上游主要是以北斗星通、新疆眾合等為代表的集成電路、衛星導航及傳感器相關的企業;中游主要是以奧科美、極飛科技等為代表的無人機、農業自動機械或智能化養殖相關的企業;下游主要是北大荒、中糧集團等為代表的農產品生產相關的企業。
人工智能的農業應用非常廣泛,涉及感知、決策、控制、作業等,農業AI對話機器人只是其一。傳統農業的特點是靠天吃飯,而我國的智慧農業發端于物聯網設備和與其對應的農業信息化系統,通過監測和改善生長環境,使農業生產更穩定可控。如今,疊加新一代信息技術,農業數據要素將持續發揮作用。比如,借助豬臉識別,結合聲學特征和紅外線測溫,從豬的體溫、叫聲等可及時判斷豬是否患病,從而預警疫情,科學養殖。
農業機器人是人工智能的另一重要方向,該領域涌現了眾多初創公司和代表性產品,市場潛力巨大。曾有機構預測,2025年全球農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06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22.8%。目前全世界已經有三類農業機器人實現了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分別是無人駕駛拖拉機、擠奶機器人和農業無人機,擠奶機器人在歐洲養殖業應用廣泛,而農業無人機則以中國的大疆和極飛等企業為代表。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智慧農業行業的發展和創新。這些政策從中央頂層設計到地方執行,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技術推廣應用、社會化服務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體系,引導各方參與、協同合作,促進智慧農業的快速發展。
在“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重點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并制定了《“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通過這些政策和規劃的實施,我國智慧農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智能農業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分析:
隨著種業振興行動的推進實施,生物育種與現代信息技術加速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開始應用于基因型檢測、分子標記、表型處理、數據管理等方面,推動育種從常規育種向分子育種、設計育種轉變,正在成為輔助育種、提高育種效率的重要手段。現代信息技術在畜禽養殖全過程得到廣泛、深度應用,在傳統三大農業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
現階段,人工智能可以成為農業生產強有力的輔助,但遠不足以完全替代人和人的決策。這與其發展程度有關。一方面,有數據,缺智慧。行業數據、社會數據、企業數據難以有效融合,缺少針對農業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利用,預測預警和配置資源等核心功能還遠未發揮。另一方面,有示范,缺規模。由于門檻高、價格高,目前應用局限在少數主體上,不少地方存在增量不增效、技術脫離實際等問題。
報告在總結中國智能農業行業發展歷程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的各方面因素,對中國智能農業行業的發展趨勢給予了細致和審慎的預測論證。報告資料詳實,圖表豐富,既有深入的分析,又有直觀的比較,為智能農業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洞察先機,能準確及時的針對自身環境調整經營策略。
想要了解更多智能農業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智能農業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