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牛奶、肉類等畜牧品的需求不斷增長,牧草行業不斷發展壯大。飼草產業是奶產業鏈前端的基礎性產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國尚有超4000萬噸的飼草缺口
據《“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經初步測算,要確保“十四五”期間牛羊肉和奶源自給率的目標,我國尚有超4000萬噸的飼草缺口,飼草產業發展依舊任務艱巨。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建設優質節水高產穩產飼草料生產基地,加快苜蓿等草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青貯飼料,加快推進秸稈養畜。發展林下種養。深入推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合理利用草地資源,推進劃區輪牧。
畜牧養殖業是盤活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而牧草產業是畜牧養殖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
牧草是家畜最廉價的飼料來源。與糧食作物相比,用牧草飼喂家畜的成本要低得多。在相同面積的土地上,生產條件一致的情況下,一畝柱花草就可以生產1000~2000kg干草,按它的蛋白質含量15%計,可提供150~300kg的純蛋白,相當于其它作物的2~3倍。
飼草再生力強,一年可收割多次,富含各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因此成為飼養家畜的首選。飼草品種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畜牧業經濟效益的高低,需加以重視。
飼草產業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草食畜產品有效供給、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上發揮了重要支撐。我國通過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糧改飼、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等一系列政策,飼草產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優質飼草產量超過8200萬噸,其中商品草產量超過1000萬噸,有力支撐了牛羊規模養殖發展。
我國是畜牧業生產大國,飼養著占全世界1/5的羊、1/11的牛。60億畝草原覆蓋2/5的國土面積、62%的邊境線,55個少數民族人口近4億農牧民生活在草原地區。飼草產業和草原肩負著生態保護與高質量協同發展的重任,在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牧業飼草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目前我國飼草資源主要來源于天然草場、人工草地、林間草場、飼用作物、農作物秸稈以及農林副產品。目前,我國商品草企業約有幾百家,生產能力達百萬噸。我國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草產品類型包括草捆、草顆粒、草塊、草粉及裹包青貯;商品草生產的重要省份為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四川和甘肅;商品草種類包括羊草、紫花苜蓿、青貯玉米、黑麥草及燕麥、高丹草等。其中以天然草原植被進行直接收獲加工的羊草占1/3,人工種植的優質苜蓿草產品占1/3,其余為青貯玉米及黑麥草。
我國養殖業布局應扭轉過往的“草跟牛走”為“牛跟草走”,即在優質苜蓿專業生產區形成產業的下端產業,形成苜蓿帶和奶牛帶的融合;在糧改飼與草牧業試點區逐步形成“飼用玉米—肉牛育肥帶”和“飼用玉米—肉羊育肥帶”;在草原區形成以放牧飼養為主要方式的“人工放牧草地—架子牛、架子羊”生產飼養區。
我國飼草產業發展還存在諸多技術短板,還存在瓶頸制約。草種、草產品添加劑、草業機械等關鍵技術和裝備對外依存度高,國外公司在中國市場占有率高達90%以上。我國草種質資源有2600余種5.6萬多份,但開發利用嚴重不足。優良牧草草種70%以上依賴進口。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辛國昌說,我國飼草產業也面臨不少問題。一是種植基礎條件較差。飼草種植多數為鹽堿地和坡地等,建設投入少,設施條件差,制約飼草產能提升。二是良種支撐能力不強。我國審定通過的636個草品種中,大部分為抗逆不豐產的品種,良種擴繁滯后,總量供給不足,苜蓿、黑麥草等優質飼草種子長期依賴進口。三是機械化程度偏低。國內飼草機械設備可靠性、適應性和配套性差的問題突出,大型飼草收獲加工機械大多靠國外引進,適宜丘陵山地飼草生產的小型機械裝備缺乏。四是政策支持不夠。一些地方對種草進行限制,導致優質飼草供不應求,目前缺口超過4000萬噸。
《“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到2025年的發展目標,全國優質飼草產量達到9800萬噸,牛羊飼草需求保障率達80%以上,飼草種子總體自給率達70%以上,飼料(草)生產與加工機械化率達65%以上。
圍繞草食畜牧業優勢區域來布局飼草生產,針對東北、華北、西北、南方及青藏高原等5個區域,科學規劃了不同區域的飼草生產模式、主推品種、產品種類,指導各區域充分挖掘飼草生產潛力,引導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優勢區域集中,促進飼草供應與牛羊養殖規模、飼養模式相匹配,實現種養互促、草畜兩旺。
報告對我國牧業飼草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子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國內外牧業飼草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
想要了解更多牧業飼草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牧業飼草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