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處理是指用于改善支承建筑物的地基(土或巖石)的承載能力,改善其變形性能或抗滲能力所采取的工程技術措施。
地基處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地基的穩定性、減少不均勻沉降、防止滲漏等。在建設建筑時,如果天然地基存在承載力及穩定性問題、壓縮及不均勻沉降問題、滲漏問題、液化問題或特殊土的特殊問題,就需要進行地基處理。
地基處理的方法包括換填地基、夯實地基等,主要分為基礎工程措施和巖土加固措施兩大類。通過地基處理,可以改善地基的工程性質,滿足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需求。
地基處理行業產業鏈結構分析
原材料供應:地基處理行業所需的原材料包括砂石、水泥、石灰、粉煤灰等,這些原材料的供應商是地基處理行業的基礎。
設備制造與租賃:地基處理需要使用到各種專業設備,如打樁機、壓實機、注漿機等,這些設備的制造和租賃是地基處理行業產業鏈的重要環節。
地基處理工程設計與施工:這是地基處理行業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包括地質勘察、方案設計、施工組織設計、現場施工等環節。
質量檢測與監測:地基處理工程的質量檢測與監測是保證工程安全和質量的重要環節,包括各種檢測和監測設備的生產和銷售。
維護與加固:地基處理工程并不是一次性工程,需要進行長期的維護和加固,這也是地基處理行業產業鏈的重要環節。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地基處理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顯示:
2021年12月起至今,國家和有關政府部門密集發布重點行業發展規劃,如《“十四五”原材料工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等。建筑、水利、交通等行業作為重要的基建領域,具備社會效益強、吸納投資大、拉動產業鏈長等特性,其規劃的發布為“十四五”時期基建建設提供保障,為經濟穩增長保駕護航,也為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提供了發展空間。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城鎮化不斷推進,基礎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建筑用地日趨緊張,高層建筑越來越多,地基基礎體量相應擴大,行業呈現供需兩旺態勢。
地基處理需綜合考慮地質條件和設計要求,形成差異化的解決方案,隱形壁壘較高,海外已形成三大龍頭,但業務主要聚焦歐美地區;國內巖土工程競爭格局相對分散,“走出去”企業較少。
由于地下區域土質、環境各不一樣,相對于地上施工,地下施工技術要求高、成本較高、風險較大,這對地基基礎企業新技術的研發造成一定的阻礙。另一方面,一些成熟地基基礎企業自行研發的技術,尚未在行業中廣泛掌握使用,占據一部分固定市場份額也對新企業進入行業形成壁壘。技術和工藝的累積需要長時間的科研和制造經驗,這對行業的新進入者形成明顯阻礙。
地基處理行業準入門檻低并充分競爭的行業特點,決定了地基處理企業各項施工資質是否齊全在行業競爭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該行業需取得工程勘察專業類甲級設計資質、地基與基礎工程專業承包一級資質、特種專業工程專業承包等多項資質,具備設計及施工一體化的資格。通過設計帶動施工,推廣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能更好地為業主節約造價、縮短工期,提升綜合競爭力。不同級別資質、不同類別資質的企業可開展業務范圍與地域不同。因此擁有級別較高、種類較全的資質是企業從事、拓展業務的重要條件。
地基處理不論是研發設計還是設備采購、升級等方面,前期都需要較多資金的投入,這需要企業擁有穩定持續的資金來源,積極投入研發設計及施工前期資金投入。對于新進入行業的企業大多數資金的來源主要為股東投入和自身經營的積累,資金問題也將成為企業發展和規模化經營的瓶頸。
行業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基處理為建設工程重要環節,軟土地基具備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透水性差、壓縮性高、抗剪強度低等不良工程性質,易引發沉降問題,需要進行特殊處理。
“一帶一路”驅動我國與沿線國家基建合作明顯增加,以印尼為例,政府大力發展基建以促進經濟發展,積極改善營商環境以吸引更多私人投資,利好中資承包企業;測算2031年全球地基處理業務市場規模將達到440億美元,2025-2030年東南亞地基處理市場規模約為72~144億美元,對應年規模為12~24億美元。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地基處理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