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即漢民族傳統服飾,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主要居住區,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漢服以其獨特的審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年來在年輕人中迅速走紅,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文化潮流。
漢服產業鏈結構
漢服產業鏈主要由上游的設計及制造環節、中游的銷售環節以及終端消費者共同構成。
上游環節:包括漢服學術研究、漢服設計以及漢服制造等。這一環節的創新與研發是推動整個行業發展的關鍵。
中游環節:設計的銷售渠道主要包括電商平臺(如淘寶、京東)、漢服文化社區平臺等。這些平臺為漢服品牌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終端消費者:主要包括漢服愛好者、漢服租賃商等。隨著漢服文化的普及,這一群體正在不斷擴大。
產業細分領域
漢服行業可細分為多個領域,包括傳統漢服、改良漢服、漢服配飾、漢服租賃、漢服寫真、漢服體驗館等。這些細分領域各具特色,共同構成了豐富的漢服產業生態。
漢服行業發展現狀
用戶群體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漢服行業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分析
漢服愛好者數量顯著增長,且用戶群體日益多元化。年輕女性用戶占據主導地位,但男性用戶和兒童用戶的比例也在逐漸上升。漢服不僅作為傳統文化符號被追捧,還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日常穿搭的一部分。
消費者行為
消費者購買漢服的主要驅動力包括對漢服文化的熱愛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意愿。此外,漢服的外觀設計和實用性也是消費者考慮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注重漢服的舒適度、便捷度和日常化,推動了漢服產品的不斷改良和創新。
行業政策
政府層面對漢服產業的支持不斷加強。例如,2023年5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等部門發布了《加強消費品標準化建設行動方案》,在紡織服裝與服飾產品領域提出開展漢服等傳統服飾的標準化研究,引領國潮國貨產業健康發展。這一政策為漢服行業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漢服行業競爭格局
漢服市場競爭激烈,參與者眾多。品牌、獨立設計工作室和傳統手工藝人共同構成了市場的主要力量。品牌方面,漢尚華蓮、明華堂、如夢霓裳、十三余、織羽集等品牌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品牌影響力。同時,獨立設計工作室和傳統手工藝人也通過原創設計和品質控制,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
重點企業情況
漢尚華蓮:注重產品設計和品牌形象塑造,通過線上線下渠道不斷擴大市場份額。
十三余:通過多渠道新品曝光和種草預熱,實現新品爆發效果好。
重回漢唐:利用電商平臺和跨界聯名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份額。
跨界合作
隨著“國潮”文化的興起,漢服品牌與博物館、游戲、影視劇、漫畫等跨界IP合作成為重要趨勢。這種合作方式有助于打破原有用戶圈層,提升品牌知名度。
改良與創新
為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漢服品牌將不斷創新產品設計和生產工藝。馬面裙等熱門單品在裙長、顏色圖案、面料和穿著實用性等方面不斷改良,以適應不同場景穿著。
線上線下融合
線上銷售渠道將繼續成為漢服品牌拓展市場的重要陣地。同時,線下實體店、文化街區等銷售渠道也將不斷拓展和完善,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購物體驗。
國際化發展
隨著文化自信的提升和國潮文化的興起,漢服品牌將逐步走向國際化。漢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有望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目前存在問題
行業標準缺失
目前漢服行業尚缺乏統一的標準體系,導致市場上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標準化建設是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
市場競爭激烈
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競爭也日益激烈。如何在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成為品牌發展的關鍵。
創新不足
部分漢服品牌在產品設計和生產工藝上缺乏創新,難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創新是推動行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知識產權問題
漢服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部分商家存在抄襲和侵權行為,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行業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欲獲悉更多關于漢服行業重點數據及未來發展前景與方向規劃詳情,可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漢服行業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