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牛養殖發展階段
養牛業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行業,早在我國的秦漢時期,牛的產地已經分布于全國各地。養牛業分為官方牧養與民間牧養兩種,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牧養、管理、保護、獸醫技術已有相當長時期的經驗積累,而且已經出現商品化趨勢。80年代之前,牛作為耕作工具受到保護,政府禁止宰殺青壯年牛。
商業化發展初期(1979年~1990年)隨著農業機械的推廣普及,人們開始逐漸將傳統役用牛轉為肉牛養殖,并逐漸引進優良牛品種對本地牛進行改良。1979年國家開始投資建設肉牛生產基地。為了加速牛改良工作的進展,農業部在全國建立了144個養牛基地縣,逐漸形成了以飼養役用牛(農民耕地)為主,肉用牛為輔的生產格局,如河北省廊坊地區的北三縣(大廠、香河,三河)逐漸形成規模化生產。
快速發展期(1991年~2006年)國家為了扶持肉牛業的發展,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農村發展“秸稈畜牧業”,肉牛的飼養逐漸從草原生產力不斷下降的地區轉向秸稈資源豐富的中部平原和東北地區。進入21世紀,國內西南和西北地區的肉牛養殖開始逐漸發展。1991年起,肉牛養殖業開始快速增長,出現了千頭以上的肉牛育肥場,比較完整的肉牛生產環節漸漸形成。至2006年全國肉牛出欄量達4226.82萬頭。其中,肉牛產量增加主要得益于品種改良工作取得成效;如對草原紅牛、新疆褐牛,西雜黃牛等的改良是我國現代肉牛業的品種基礎。
調整發展期(2007年至今)自2007年至今,農業部、財政部對肉牛規模化養殖提供大量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受到中國肉牛養殖成本上升等影響,散戶加快退出市場,中國的肉牛存欄量于2010~2018年處于低谷期。2017年以來我國牛肉消費量爆發式增長,各路資本大批量集中涌入肉牛養殖業,肉牛養殖商業化生產步伐加速,規模養殖企業不斷涌現,規模化生產比重快速提升,使得后期國內肉牛養殖量呈現恢復性增長。2023年末全國牛存欄達到10509萬頭。
二、國內牛肉價格影響因素
季節因素:牛肉市場價格會受到季節因素的影響。例如,春季是繁殖期和換毛期,而秋季是市場需求旺盛時間,這兩個季節的牛肉價格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上漲。
供需因素:牛肉價格的波動也會受到供需平衡的影響。當需求大于供應時,價格往往會上漲;相反,當供應大于需求時,價格就會下降。
供應方面:國內和國外牛肉產量、存儲量和進口量都會影響牛肉的供應。近年來,隨著養殖業的擴張和養殖效率的提高,市場供給量提升,導致牛肉價格下跌。
圖表:2021-2023年國內牛存欄量(單位:萬頭)
資料開源:根據國家農業農村部發布統計數據整理
需求方面:餐飲行業、食品加工業、超市等的購買需求以及國民的消費水平都會影響牛肉的需求。節假日季節,人們通常會增加對牛肉等高品質肉類的需求,但疫情等因素可能導致外出用餐頻率減少,從而減少了對牛肉的需求。
成本因素:包括牧草、飼養成本等。當牛肉生產成本上漲時,生產商可能會通過提高銷售價格來彌補成本增加,從而導致牛肉價格的波動。此外,物流費用也會影響牛肉價格的發展,當物流費用較高時,牛肉供應量較低,價格也會因此上漲。
天氣因素:自然災害或氣候變化也會影響牛肉價格的波動。例如,暴雨洪水等天氣災害可能會對作物收成和畜牧業產生消極影響,進而降低牛肉的供應量,導致價格上漲。
政策因素:政府的相關政策也會影響牛肉價格。例如,提高進口關稅可能會使進口牛肉價格上漲;而限制牛肉的進口量可能會推高國內牛肉價格。
國際貿易環境:國際貿易環境的不穩定性也可能對牛肉價格產生影響。例如,貿易爭端不僅會影響牛肉價格,還會影響其他牛肉相關產品的價格。
貨幣政策和通貨膨脹:貨幣政策是牛肉價格發展的重要因素,主要指通貨膨脹率。當通貨膨脹率高時,貨幣貶值,牛肉價格上升;當通貨膨脹率低時,牛肉價格相對較低。
圖表:2024年1-6月份國內牛肉批發價格走勢(單位:元/公斤)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農業農村部發布統計數據整理
三、肉牛養殖企業價格下跌風險應對策略
1.調整養殖結構和優化成本
優化品種選擇:選擇適應性強、生長快、飼料轉化效率高的牛種,以降低單位養殖成本。這需要根據市場需求和養殖條件來合理搭配品種。
提高飼料利用率:通過科學飼養管理,如精準飼養、合理配比飼料等,提高飼料的利用率,減少浪費。科學調整配方和精準精細用料策略,可以有效降低飼料成本。
降低養殖成本:通過降低養殖設備的使用成本、優化養殖環境等方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同時,可以利用當地資源,如種植牧草等,降低飼料成本。
2.加強疾病防控和牛只健康管理
建立健全的疾病預防體系:定期對牛群進行健康檢查和疫苗接種,預防疾病的發生。這不僅可以減少疾病帶來的損失,還可以提高牛只的生長速度和肉質品質。
加強衛生管理:保持牛舍的清潔和干燥,減少病原體的滋生和傳播。同時,對病死牛只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疫情擴散。
3.拓寬銷售渠道和提高市場競爭力
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與肉品加工廠、超市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確保銷售渠道的暢通。同時,可以通過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等新興渠道拓展銷售范圍。
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通過改善養殖環境、提高飼養管理水平等方式,提高牛只的生長速度和肉質品質。同時,可以開發高附加值的牛肉產品,如冷鮮牛肉、牛排等,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4.關注市場動態和政策動向
了解市場價格走勢:通過關注國內外市場價格走勢,預測價格變化趨勢,為養殖決策提供參考。這有助于企業合理安排出欄時間,避免集中出欄造成價格下跌。
關注政策動向:關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爭取政策支持和補貼,降低養殖風險。同時,要了解政策對養殖行業的影響,及時調整養殖策略。
5.加強技術創新和改進
引進高效養殖技術和設備:通過引進先進的養殖技術和設備,提高養殖效率和質量,降低養殖成本。例如,應用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進行智能化養殖管理。
探索新的養殖模式和業務模式:如發展休閑農業、牧場旅游等,以分散風險,增加收入來源。這有助于企業在面臨價格下跌風險時,保持穩定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