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產業鏈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業的產業鏈涵蓋了多個環節,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認定、申報、保護、傳承、展示、交流等多個方面。
普查與認定:通過田野調查、文獻研究等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普查和認定,確定其保護范圍和價值。
申報與評審:將符合條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向相關部門進行申報,經過評審后獲得相應的保護資格和資金支持。
保護與傳承:通過制定保護計劃、培養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等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確保其得到妥善保存和延續。
展示與交流:通過博物館、展覽、演出、節慶活動等方式,向公眾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理解。
產品開發與市場推廣: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融入現代產品設計和市場推廣中,開發出具有文化內涵和實用價值的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并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凝聚民族認同、厚植愛國情懷的重要載體。我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早在《公約》通過之前就一直開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2004年,中國加入《公約》,成為第6個批準該《公約》的國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得到了長足發展,非遺保護水平持續提升,非遺保護機制基本建立,非遺保護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施行,為規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鼓勵社會公眾參與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立足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實踐中的突出現實問題,明確要求修改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進一步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治體系,切實推進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推進非遺“活”起來提供明確指引和堅實保障。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規劃研究報告》分析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名單》。生產性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方式,主要應用于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有利于增加項目實踐頻次、壯大傳承隊伍、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有利于促進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有機結合,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有利于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高質量傳承發展。文化和旅游部認定了99家企業和單位為“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未來趨勢
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隨著全球對文化多樣性的重視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呼吁,各國政府將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業的支持和資金投入,為行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數字化與網絡化: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數字化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存、展示和傳播,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和影響力。
教育普及與公眾參與:通過教育普及和公眾參與活動,提高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和重視程度,培養更多熱愛傳統文化、愿意參與保護和傳承的接班人。
跨界合作與創新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業將與旅游業、文化創意產業、教育產業等相關行業進行跨界合作,共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國際合作與交流:加強國際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推動全球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發展。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變得越來越重要。未來,這個領域將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挑戰。一方面,各國政府將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加入到這個領域中來,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字化技術將被廣泛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中,為專業人才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欲知更多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投資前景規劃,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規劃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