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氣候保險行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保險公司可以更加精準地評估風險、制定保費、監測災害以及快速理賠,從而提高服務效率和客戶滿意度。
氣候相關風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氣候轉型風險,包括:一是政府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出臺更加嚴格的減排政策,例如引入碳排放交易機制、提高碳稅或采取更有約束性的限制性政策;二是清潔技術的發展對可被替代的技術和產業造成的沖擊,例如太陽能、風能和電動汽車生產成本的下降會削弱煤電和傳統燃油汽車的市場競爭力。另一類是氣候物理風險,包括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和各種極端氣候事件,例如臺風、洪水、干旱、極端高溫天氣和森林火災等。與歷史規律相比,由于氣候變化,這些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會變得更高并更具破壞性。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轉型過程中,政府采取的應對措施可能會對一些企業(尤其是能源、交通、制造和建筑行業的企業)產生重大影響。這些企業所受的影響最終會傳導給與之有資金往來的金融機構。同理,如果氣候變化導致的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破壞力越來越大,位于氣候災害集中地區的企業的資產和運營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增加與之關聯的金融機構的風險。在不同情景下,氣候物理風險所導致的經濟和金融損失可能高達數千億、數萬億乃至數十萬億美元。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極端天氣事件如臺風、洪水、干旱、極端高溫和森林火災等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在不斷增加。這些氣候事件不僅對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據慕尼黑再保險公司數據,2022年全球自然災害造成的保險損失約為1200億美元。而在我國,過去十幾年間,臺風、干旱、洪澇等重大自然災害每年給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3600億元,占GDP的比重約為0.5%。這些數據表明,氣候保險市場需求巨大,且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持續加劇,這一需求還將進一步增長。
根據C3S數據,過去12個月(2023年6月至2024 年5月)的全球平均氣溫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比1991-2020 年平均水平高0.75°C,比1850-1900 年工業化前平均水平高1.63°C。2024 年5月的全球平均氣溫比1991-2020年平均水平高0.65°C,比1850-1900年工業化前平均水平高1.52°C,這是全球平均氣溫連續第11個月(自2023年7月以來)達到或超過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5°C。
隨著人們對氣候變化認識的加深和風險管理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個人和企業開始關注并購買氣候保險產品。這推動了氣候保險市場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擴大。保險公司與氣象、地質等科研機構、政府部門以及救援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風險評估、預警監測和災后救援等工作。這種跨界合作有助于整合資源優勢,提高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能力。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30年中國氣候保險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顯示:
氣候保險行業的競爭格局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頻發,市場對氣候保險的需求日益增長,吸引了眾多保險公司進入這一領域。這些保險公司通過產品創新、服務優化和跨界合作等方式提升競爭力,以在市場中脫穎而出。保險公司根據客戶需求和風險評估結果,推出不同種類的氣候保險產品,以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服務效率和客戶滿意度,成為保險公司競爭的重要優勢。
政府對氣候保險行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通過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推動行業的發展。政府為購買氣候保險的企業和個人提供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降低其保險成本,提高保險覆蓋率。政府加強對氣候保險行業的監管力度,制定相關法規和標準,規范市場秩序,保障消費者權益。政府鼓勵保險公司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高風險評估和理賠效率,推動氣候保險產品的創新與發展。
盡管氣候保險行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為了推動氣候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政府、保險公司、科研機構以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加強合作與創新,提高氣候保險產品的普及程度和服務質量。
隨著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和災害損失的加劇,市場對氣候保險的需求將持續增長,推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保險公司將繼續加大產品創新力度,推出更加精準和個性化的氣候保險產品,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推動氣候保險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提高風險評估和理賠效率。
綜上所述,氣候保險行業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持續支持,氣候保險行業有望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30年中國氣候保險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