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保險行業發展背景
隨著全球升溫加快、極端天氣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地表溫度、海洋熱量和酸化、海平面上升、南極海冰面積和冰川消融等多項氣候變化指標創下新紀錄。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全球氣溫連續13個月創下新高,且連續12個月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攝氏度。7月,極端天氣繼續沖擊歐洲大陸。高溫、強降雨、洪水、干旱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歐洲多地頻發。在極端天氣影響下,歐洲旅游、能源、農業等多個產業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沖擊。
氣候相關風險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一類是氣候轉型風險,包括:一是政府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出臺更加嚴格的減排政策,例如引入碳排放交易機制、提高碳稅或采取更有約束性的限制性政策;二是清潔技術的發展對可被替代的技術和產業造成的沖擊,例如太陽能、風能和電動汽車生產成本的下降會削弱煤電和傳統燃油汽車的市場競爭力。
另一類是氣候物理風險,包括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和各種極端氣候事件,例如臺風、洪水、干旱、極端高溫天氣和森林火災等。與歷史規律相比,由于氣候變化,這些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會變得更高并更具破壞性。
極端天氣頻發的背后是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這些風險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使得任何經濟體都難以獨善其身。既然風險不能避免,那么通過多種渠道和手段分散風險、降低損失才是大家共同的目標。
氣候保險是一種專門針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的風險管理工具,旨在通過金融機制為受氣候災害影響的個體、企業、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和保障。
氣候保險是一種保險形式,基于被保險人遭受自然災害風險,通過市場風險隔離機制,對被保險人進行風險轉移。它通過投保者定期支付確定的小額保費來應對不確定的氣候風險損失,確保遭遇直接氣候風險損失的投保者獲得有效和迅速的資金支持。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轉型過程中,政府采取的應對措施可能會對一些企業(尤其是能源、交通、制造和建筑行業的企業)產生重大影響。這些企業所受的影響最終會傳導給與之有資金往來的金融機構。同理,如果氣候變化導致的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破壞力越來越大,位于氣候災害集中地區的企業的資產和運營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增加與之關聯的金融機構的風險。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30年中國氣候保險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分析:
在不同情景下,氣候物理風險所導致的經濟和金融損失可能高達數千億、數萬億乃至數十萬億美元。
為了更好地預估由于氣候因素導致的潛在損失,防范和化解其對金融穩定的影響,近年來,國際社會開始呼吁金融機構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應該把氣候因素導致的相關風險納入考慮范圍。在這個領域,二十國集團(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G20 GFSG 2017)、央行和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和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是最有影響力的組織。
2019年4月,NGFS發布了第一份綜合報告《A Call for Action-Climate Change as a Source of Financial Risk》,明確指出了氣候變化已經成為金融風險的重要來源。
有研究機構統計,過去十幾年間,臺風、干旱、洪澇等重大自然災害每年給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3600億元,占GDP的比重約為0.5%,其中洪澇災害帶來的損失超過了50%。
氣候保險可以覆蓋多種氣候變化風險,如干旱、洪澇等。它是一種針對氣候變化風險而設計的保險產品,旨在為遭受氣候風險的資產、生計和生命損失提供支持。
氣候保險的實施方式是通過保險公司向投保者提供賠償,當企業或個人因氣候異常導致經濟損失時。這種保險機制通過金融機制為受氣候災害影響的個體、企業、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和保障。
想要了解更多氣候保險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30年中國氣候保險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