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相關風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氣候轉型風險;另一類是氣候物理風險,包括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和各種極端氣候事件,例如臺風、洪水、干旱、極端高溫天氣和森林火災等。
與歷史規律相比,由于氣候變化,這些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會變得更高并更具破壞性。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轉型過程中,政府采取的應對措施可能會對一些企業(尤其是能源、交通、制造和建筑行業的企業)產生重大影響。這些企業所受的影響最終會傳導給與之有資金往來的金融機構。
氣候保險是一種為應對氣候風險而設計的保障機制,旨在為因氣候異常導致企業或個人遭受經濟損失的情況提供賠償。這種保險形式通過投保者定期支付小額保費的方式,來應對不確定的氣候風險損失,確保在遭遇氣候風險時,投保者能夠獲得有效和迅速的資金支持。
氣候保險不僅涵蓋了因極端天氣事件(如暴雨、干旱、臺風等)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還可能包括因氣候變化引發的次生災害(如病蟲害增加、海平面上升等)所帶來的損失。它是一種基于市場的風險管理工具,能夠幫助個人、企業和政府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隨著氣候變化危機的日益嚴峻,全球各地颶風、暴雨、火災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顯著增加,這一趨勢直接導致了相關保險需求及災害損失賠償要求的急劇上升。根據慕尼黑再保險公司數據,2022年全球自然災害造成的保險損失約為1200億美元。
據不完全統計,在全球范圍內,各種保險機構推出了主要包括農業保險、氣象指數保險、清潔技術保險、巨災險等上千個應對氣候變化的保險工具。根據標普數據顯示,全球排名前19的再保險公司在歷史上每年承擔的自然災害損失份額約為20%。然而,這一比例在過去三年中顯著下滑,至2023年時已劇烈減少至大約10%。
應急管理部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3238.1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倒塌房屋2.3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3172.1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931.6億元,遠高于2023年同期的382億元。
在巨災頻發和損失加劇的背景下,保險行業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保險業賠款和給付支出12184.48億元,同比增長32.77%。其中,財產險公司賠付支出5282.20億元,同比增長10.11%。財產險公司中的產險業務賠款4540.86億元,同比增長9.62%。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30年中國氣候保險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顯示:
氣候風險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給保險公司的風險評估和定價帶來一定難度;同時,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也制約了氣候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氣候保險行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過技術手段,保險公司可以更加精準地評估風險、制定保費、監測災害以及快速理賠,從而提高服務效率和客戶滿意度。
隨著人們對氣候變化認識的加深和風險管理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個人和企業開始關注并購買氣候保險產品。這不僅有助于減輕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經濟損失,還能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根據瑞士再保險公司的數據預測,到2040年,氣候變化預計會導致風險資產池規模增長33%至41%。伴隨災難性損失的大幅增加,全球范圍內新增的財產保險保費將達到1490億至1830億美元之間。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30年中國氣候保險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