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是指從健康人體血漿、血清或經特異免疫的人血漿中分離、提純或由重組DNA技術制成的血漿蛋白組分,以及血細胞有形成分制備的生物活性制劑。這些制品通常被用于治療各種疾病,如免疫缺陷、出血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某些腫瘤等。
血液制品的生產過程包括采集血液、分離血漿、提純有效成分等多個環節,需要嚴格的質量控制和監管以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主要包括白蛋白類、免疫球蛋白類和凝血因子類等三大類產品。
一、政策壁壘
根據相關政策規定,我國實行血液制品生產企業總量控制,從2001年起不再批準新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這導致血液制品行業具有較高的準入門檻,新企業難以進入市場。政府對血液制品的原料采集、檢測、存儲、運輸、生產、銷售等各環節都實行全鏈條嚴格監管,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種嚴格的監管體系也構成了行業壁壘,增加了新企業進入市場的難度。
二、技術壁壘
血液制品的生產過程涉及多個復雜步驟,包括血漿的采集、分離、純化、病毒滅活等,需要高度的專業知識和技術。這導致新企業難以在短時間內掌握生產技術,形成技術壁壘。
三、資金壁壘
血液制品的研發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臨床試驗、產品研發和注冊等環節。這導致新企業難以承擔高昂的研發成本,難以進入市場。同時生產和運營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包括原材料采購、生產設備購置、人員培訓、市場營銷等方面。這些成本也構成了行業的資金壁壘。
四、原料壁壘
血液制品的原料是健康人的血漿,而血漿資源的采集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如供血漿者的數量、采集頻次和采集量等。這導致血漿資源相對稀缺,成為制約血液制品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我國,原料血漿的采集和供應必須由依法審批設立的單采血漿站進行,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單采血漿活動。這種限制也構成了行業的原料壁壘。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血液制品行業風險投資態勢及投融資策略指引報告》顯示:
我國血液制品消費結構以人血白蛋白為主,而國際市場免疫球蛋白與凝血因子類產品應用更為廣泛。公開數據顯示,2023 年我國新增在營血漿站 33 家,全年共采集血漿 12079 噸,同比增長 18.6%。盡管近年來中國的無償獻血與血漿采集量呈現增長,但相較于醫療需求的極速上升,增幅仍顯不足。行業整體依舊面臨著“緊平衡”的供需局面。
血液制品行業市場競爭格局
公開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血液制品行業市場規模超500 億元,預計到 2030 年增長至 950 億元。血液制品行業具有較高的市場集中度,主要由幾家大型企業主導市場。這些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規模擴張和品牌建設等方式鞏固了市場地位,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例如,天壇生物、華蘭生物、上海萊士等企業在中國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擁有較為完善的生產設施和銷售渠道,市場份額較大。
近年來,中國血液制品行業并購整合活躍,前五大血液制品公司已經在全球市場中占據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表明行業日漸向寡頭壟斷的方向發展。通過并購整合,企業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進一步鞏固市場份額。隨著基因工程技術、蛋白質工程等技術的不斷發展,血液制品行業將迎來更多的新產品開發機會。這些新產品將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廣泛的應用領域,為行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血液制品行業風險投資態勢及投融資策略指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