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域總面積473萬平方千米,蘊藏著巨大的食物資源潛力。海洋牧場建設作為解決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的“金鑰匙”,是轉變海洋漁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探索。從世界范圍看,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數據,目前已有64個沿海國家發展海洋牧場,資源增殖品種逾180個。
海洋牧場是指在一定海域內,基于生態學原理和海洋生態系統管理,通過采用規模化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管理體制,以及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構建或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索餌或避敵所需的場所,從而有計劃地培育和管理漁業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漁業模式。
發展海洋牧場已成為我國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養護漁業資源、轉型升級漁業產業結構的重要國策。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海洋牧場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政策保障。
海洋牧場不僅是一個人工漁場,更是融合了海洋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的現代化漁業綜合體,對于修復海洋生態環境、養護水生生物資源、拓展海洋漁業發展新空間具有重要意義。“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優化近海綠色養殖布局,建設海洋牧場,發展可持續遠洋漁業。在相關政策帶動下,各地建設海洋牧場積極性空前高漲,全國已建成海洋牧場300多個,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69個,投放魚礁超過5000萬空立方米,用海面積超過3000平方公里,海洋牧場建設初具規模。
海洋牧場以投放人工魚礁為基礎,以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為手段,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改變了以往漁業單純捕撈、設施養殖為主的生產方式。據國內外海洋牧場建設經驗,在人工魚礁區域,每立方米空間相較于未設置魚礁的海域,年均能額外提升漁獲量約10公斤。基于這一增長效率,當前已部署的人工魚礁區域每年能夠促使漁獲量增加至約30萬噸,這一增量直接轉化為經濟價值,相當于為漁業產業額外貢獻了60億元人民幣的產值。
進一步考慮到水生生物的人工增殖放流、海藻等海洋植物的移植等措施的綜合效應,預計現有的海洋牧場生態系統每年所能產生的總體經濟效益將遠超100億元人民幣,展現出海洋牧場在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及經濟增長方面的巨大潛力。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30年中國海洋牧場行業市場預測及投資決策研究報告》顯示: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海洋牧場建設管理將逐步實現信息化、智能化。智能養殖、智能預警、智能管理、智能感知等新技術將在海洋牧場行業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行業向高端、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廣東是漁業大省,2023年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4420.28億元,增長4.6%。今年1—7月,全省水產品總產量穩中有增,產量達493.12萬噸。
近年來,廣東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加快建設全鏈條現代化海洋牧場,助力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在做好“海”的文章上取得了切實成效,為全力打造海洋強省注入新動能。作為全省7個現代化海洋牧場先行示范區之一,汕尾依托海洋資源和漁業基礎,突出特色養殖,聚焦做大做強種苗培育、深水養殖、精深加工、物流運輸等海洋牧場全產業鏈。
隨著全球對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海洋牧場作為一種新型的海洋產業模式,將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預計未來幾年,中國海洋牧場行業市場規模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30年中國海洋牧場行業市場預測及投資決策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