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風漁融合”型海洋牧場項目投產
從中國廣核集團了解到,9月4日上午,全國首個“風漁融合”型海洋牧場項目“伏羲一號”在廣東汕尾正式投產,預計投產后年產優質海水魚類約900噸,年產值可達5400萬元。
“伏羲一號”建設在距離汕尾海岸11公里的中廣核后湖5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中心場區,養殖水體達到6.3萬立方米。在這片海域既能發電、又能養魚,實現了海上風力發電與海洋牧場養殖的融合發展。
海洋牧場是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海洋牧場不僅能夠帶動海洋科技、海洋裝備、海洋醫藥、海洋風電、海洋信息與知識服務業、休閑娛樂與旅游觀光業、文化傳承、科普宣傳、餐飲業等關聯行業的發展,而且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首先,發展海洋牧場可以位人們提供優質蛋白質,緩解因為耕地減少、糧食供需失衡以及世界糧食、肉禽市場波動等系列危機,有效地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其次,發展海洋牧場可以有效解決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促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海洋牧場是指利用海洋資源建立起來的一種養殖方式,通常是指在海洋中固定一些設備,如浮筏、網箱等,然后在這些設備上養殖各種水生動植物。
海洋牧場的養殖對象包括魚類、貝類、海藻等,其優點在于可以減少對陸地資源的依賴,同時也可以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支持。但是,海洋牧場的建設和管理需要考慮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等因素,否則可能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
海洋中蘊含著豐富的生物資源,這些生物資源已經逐漸成為人類獲取高端食品和優質蛋白的“藍色糧倉”,海洋經濟也日漸成為沿海各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近期,農業農村部發布了第九批國家級海洋牧場名單公示公告,擬新增20個國家級海洋牧場。
截止前八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共計169個。其中,遼寧省38個(大連市28個),河北省20個,天津市1個,山東省67個(青島市21個),江蘇省4個,上海市1個,浙江省12個(寧波市1個),福建省2個,廣東省15個(深圳市1個),廣西壯族自治區4個,海南省5個。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海洋牧場行業深度分析與投資調研報告》分析:
現代海洋牧場是實現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鑰匙”。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海遠海養殖”。近年來,各地努力踐行大食物觀,加快推進海洋牧場建設。
在海洋牧場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會造成重要影響。拉長災害性天氣預報期,多給提前量、提高精準度,對保障現代海洋牧場全產業鏈減損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青島是我國最早提出海洋牧場理念的城市,青島市氣象局與市海洋發展局深化合作,加強海洋牧場氣象服務技術算法研發和業務合作,推進海洋監測數據和氣象數據的共享與融合。
遼寧省海水貝類養殖面積全國第一,主要品種為扇貝、蚶、蟶等。基于此,大連市政府大力推進北方海洋牧場氣象服務示范市建設,市氣象局優化海洋牧場監測站網布局,提升數據共享能力,開展高影響因子監測預警研究和陸氣海影響因子綜合評估,組織開展海洋牧場氣象服務規范標準編制及關鍵技術研究,挖掘特色海產品氣候生態產品價值。
當前海洋牧場已成為引領低碳潮流的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的重要載體。海洋牧場建設也已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發展漁業、保護資源的主攻方向之一。我國擁有眾多自然條件優良、適宜建設海洋牧場的港灣,但海洋牧場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學科技術融合和政府、企業、漁民的參與。
未來的海洋牧場技術在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同時,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需要在以下幾方面加強技術研究:
①完善海洋牧場建設和管理的技術支撐體系;
②加強對海洋牧場布局、規模、礁體設計、投放施工、開發利用等進行科學實驗和研究;
③對自然港灣進行全面調查,對適宜建設海洋牧場的海區進行初步規劃,加強對原始海洋環境的保護;
④對海洋牧場建設的關鍵與共性技術難題開展聯合攻關,大力推廣實用技術和成功經驗;
⑤建立經濟、生態、社會效益評估機制,及時對海洋牧場生態環境、資源狀況進行跟蹤監測,全面總結、科學評估、綜合分析取得的效果。
想要了解更多海洋牧場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海洋牧場行業深度分析與投資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