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7日,四川省統計局發布上半年全省縣域經濟運行總體情況。2024上半年,四川省全省縣域經濟結構正從“金字塔型”向“橄欖型”加快演進,183個縣(市、區)中經濟總量超過百億元的有91個,較上年增加5個;超過200億元的有49個,較上年增加6個;超過500億元的有11個,與上年持平。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市場為導向,以縣級政權為重要推動,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總體相對較低,但其發展態勢良好,具有后發優勢。近年來,縣域經濟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并在承接產業轉移、優化經濟結構、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以及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縣域經濟產業結構多樣,包括特色農業型、工業主導型和混合產業型等多種模式。不同縣域根據自身條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如浙江省縉云縣通過發展電子商務和鄉村旅游實現經濟轉型。在許多縣域中,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縣域內的中小企業是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依托資源優勢、經濟基礎等條件發展專業化生產。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縣域經濟中的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發展迅速,為縣域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截止2021年12月,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其中,常住人口超過1億的省級行政區共有2個,處在9千萬級的共有1個,處在8千萬級的共有2個,處在7千萬級的共有1個,處在6千萬級的共有3個,處在5千萬級的共有2個,處在4千萬級的共有4個,處在3千萬級的共有5個,處在2千萬級的共有7個,處在1千萬級的共有2個,不足1千萬的共有5個。近年來,在撤縣(市)設區導致縣(市)數量下降的背景下,縣(市)經濟總量仍然保持了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我國縣(市)生產總值從2017年的34.7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3.3萬億元,首次突破40萬億大關。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縣域經濟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顯示:
我國共有約1866個縣和縣級市,占全國國土面積的約90%,人口和GDP比重均較高。盡管近年來縣域經濟GDP占全國GDP的比重略有下降,但仍維持在較高水平,顯示出縣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潛力。縣域經濟以較小的地域面積和人口比例,貢獻了全國較大比例的GDP、規上工業企業產值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例如,千億縣以全國1.2%的陸地總面積、4.5%的常住人口,貢獻了全國7.6%的GDP、10%以上的規上工業企業產值、10%左右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來源于政策支持、市場需求增長、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等。政府通過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如加快打造縣域重點產業鏈、制定專項政策和考核評價體系等。同時,市場需求增長和技術創新也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縣域經濟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如財政收入增長乏力、“三保”壓力加大、投資消費疲軟等。此外,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較大等問題也制約了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縣域經濟在區域上呈現出東部強、中西部弱的格局。東部地區縣域經濟發達,百強縣數量較多;而中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百強縣數量較少。不同地區的縣域經濟具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如東部地區的縣域經濟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主導,中西部地區則更加注重農業現代化和特色產業發展。
縣域經濟將更加注重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傳統產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轉型。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變化,縣域經濟將積極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同時,縣域經濟也將繼續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推動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
未來縣域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但增速可能有所放緩。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和城鄉融合發展的不斷推進,縣域經濟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縣域經濟需要積極應對挑戰,加強政策供給、優化政策配套、破解重點問題以激活市場內生活力。同時,縣域經濟需要走特色化和差異化的發展道路,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培育和發展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此外,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也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縣域經濟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