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貿市場是農副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雙方直接進行買賣活動的場所。其作用是:在農業生產者個人或集體間互通有無、調劑余缺,為農村居民提供副食品供應;彌補國營商業不足,滿足城鎮居民的“菜籃子”需求;縮短上市時間,保持商品鮮度;農副產品生產者直接獲取產品信息。
農貿市場所售商品價格,是在國家政策法令允許范圍內,由買賣雙方議定。對于群眾生活必需的某些商品,國家實行最高限價。流通連接生產和消費,是實現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的關鍵環節,對推動高質量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
農貿市場行業發展現狀
農貿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之一,其交易額在生鮮零售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億元以上農貿市場數量超過1000個,其中一級市場約占60%,二級市場約占40%。全國農貿市場總營業面積約為1.2億平方米,平均每個市場營業面積為12萬平方米。
全國農貿市場總經營戶數約為300萬戶,平均每個市場經營戶數為3000戶。全國農貿市場總交易額約為4.5萬億元,平均每個市場交易額為4.5億元。全國農貿市場總就業人數約為900萬人,平均每個市場就業人數為9000人。
根據全國城市農貿中心數據顯示,農貿市場中民營市場占比較高,約為47.50%;混合所有制市場數量占比相對較小,約為10.84%;國有農貿市場占比約為23.33%;集體所有制市場占比約為18.33%。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農貿市場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顯示:
根據市場調研數據分析,2022年江蘇省農貿市場數量為2415個,位列第一,廣東及山東農貿市場數量為2267、1981個,浙江及上海農貿市場數量分別為1537、843個。國家對農業和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對農貿市場暫免征收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設立智慧市場改造專項扶持資金等。這些政策為農貿市場的智慧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中批發市場是原有渠道和主渠道。批發市場渠道也在不斷變化發展,逐漸發展為向前延伸到產地,向后延伸到了零售市場。傳統農貿市場多采用“物業式管理”模式,市場方通過收取租金獲得營收,但這種模式往往導致管理粗放、單產低、發展空間有限。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消費者需求的提升,部分農貿市場開始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如引入智慧化管理系統,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
2022年1月2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其中提出“完善農產品現代流通網絡,支持全國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重點加快中西部及東北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市場建設”,“農產品產地市場提升行動。在農產品主產區,結合產業發展,省部共建一批全國性農產品產地市場,推動發展一批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支持建設一批田頭市場”。
智慧農貿市場是近年來興起的新趨勢,通過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市場的智能化經營和管理。智慧農貿市場具備信息實時化、具體化、可視化等特點,能夠提升市場的管理運營效率,保障食品安全,增強消費者體驗。
未來農貿市場將進一步加強管理方的責任,通過統一組織促銷活動、對經營戶進行培訓等方式,提升市場的管理水平。同時,依托可視化、信息化的智慧市場管理系統平臺,高效地管理市場的日常運營工作,如商戶管理、物業管理、菜品管理、價格管理等,提高整個市場的運營效率。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農貿市場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