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因事故、骨科疾病造成的骨功能障礙患者超600萬人。但每年實際使用骨缺損修復材料治療僅有133萬例/年,臨床對于骨缺損修復材料的需求旺盛。
骨修復材料分為天然骨修復材料和人工骨修復材料兩大類。其中天然骨修復材料分為同種異體骨、異種骨、脫鈣骨基質;人工骨修復材料分為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組織工程材料。
人工骨是一種可以替代人體骨或修復骨組織缺損的人工生物材料。這種材料在醫學和生物材料科學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骨組織無法自身修復的情況下,如骨組織壞死、骨關節創傷等。人工骨通過模擬自體骨的結構和功能,為骨缺損的修復和骨組織的再生提供了可能。
人工骨材料的發展經歷了從無機材料到有機材料再到復合材料的演變過程。目前,人工骨材料多為復合材料,能夠模擬自體骨的結構和功能,提高修復效果。同時,隨著生物材料科學、組織工程和3D打印技術的發展,人工骨產品將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能夠更好地滿足臨床需求。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隨著老齡化問題的加劇和醫療健康意識的提高,對人工骨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國家體育總局數據顯示,我國運動損傷的發病率約在10%-20%之間,且逐年升高。其中,部分疾病與年齡密切相關,如50歲人群肩袖撕裂的發病率為13%,60歲人群的發病率為20%,70歲人群的發病率為31%。
目前,我國骨修復材料行業主要參與者包括強生、史賽克、美敦力、蓋氏、百賽等外資企業以及正海生物、奧精醫療、三友醫療、圣博瑪生物、立心科學等本土企業,整體呈現出外資壟斷、本土企業快速發展的局面。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人工骨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顯示:
當前,人工骨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雖然廣泛,但其市場滲透率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根據奧精醫療在2021年提交的IPO文件中披露的數據,我國每年在骨科臨床中進行的骨缺損修復手術數量高達133萬例,然而,在這些手術中,采用人工骨作為修復材料的案例約為53萬例,僅占總體手術量的約40%。
在全球市場上,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在人工骨領域具有較強的市場影響力。這些企業通過長期的技術積累和應用實踐,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然而,隨著新興市場的崛起和中國等國家的快速發展,國際競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全球每年有超220萬例植骨手術,巨大的手術量導致自體骨可用量不足,因此臨床對于人工骨的需求快速增加。據相關調研報告,我國人工骨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2年約43.1億元增長至2029年的超過90億元。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擴大,人工骨行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國內外企業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和市場拓展力度,推動人工骨產品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同時,隨著國際合作的加深和市場環境的優化,中國人工骨行業有望在全球市場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本報告通過深入的調查、分析,投資者能夠充分把握行業目前所處的全球和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具體分析該產品所在的細分市場,對人工骨行業總體市場的供求趨勢及行業前景做出判斷;明確目標市場、分析競爭對手,了解市場定位,把握市場特征,發掘價格規律,創新營銷手段,提出人工骨行業市場進入和市場開拓策略,對行業未來發展提出可行性建議。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人工骨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