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先驅報》于7月30日刊發報道,揭示了韓國就業市場的一項新趨勢。據韓國就業平臺Catch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外貌管理在年輕求職者眼中已成為提升職場競爭力的關鍵策略之一。具體而言,調查覆蓋了1456名年輕求職者,其中高達三分之二(66%)的受訪者坦言,外表在求職過程中確實為他們帶來了積極影響,強調了個人形象對于獲得工作機會的重要性。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這一趨勢在性別維度上展現出獨特面貌:調查顯示,男性在“養顏”或外貌保養方面的投入甚至超過了女性,打破了傳統性別角色對于美容支出的刻板印象。這一發現不僅反映了當代韓國社會對個人形象普遍重視的文化氛圍,也揭示了年輕男性在求職市場上為增強競爭力而采取的新策略。
美容一詞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首選是“容”這個字,其次是“美”。“容”包括臉、儀態、和修飾三層意思。 “美”則具有形容詞和動詞的兩層含義。形容詞表明的是美容的結果和目的是美麗的好看的;動詞則表明的是美容的過程,即美化和改變的意思。因此簡單的講美容是一種改變原有的不良行為和疾病(面部),使之成為文明的、高素質的、具有可以被人接受的外觀形象有活動和過程,或為達到此目的而使用的產品和方法。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消費者對健康美容重視程度的逐步提高,我國美容行業呈現井噴式增長。我國美容美發化妝品的需求量已經超過日韓,居亞洲第一,世界范圍內僅次于美國和法國,排名第三。整個市場容量是非常巨大的,照此發展速度,我國美業市場規模將很快超過法國、甚至是美國。
全國美容產業發展平均時間為20余年,從單一的店面服務,已發展成為以美容、美發、醫療美容、美體、美甲、紋制、形象設計、色彩店面服務,以及專業職業教育、相關專業儀器、用品、用具、研發、生產、銷售為主體的綜合性產業,并在每個領域中誕生了龍頭品牌和龍頭企業。
中國的美容業,早期更多是借用了國際的名和殼,國際大師、國際名牌泛濫。但在加入WTO后的今天,國際化得到了切實的體現--行業呈現國內外雙向互動、滲透日益寬泛的現象。美容可以分為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根據商務部的定義,生活美容指的是運用手法技術、器械設備并借助皮膚護理、形象設計、化妝、膳食保健、健美運動等非醫學手段,為消費者提供人體表面無創傷性、非侵入性的皮膚護理、美體塑身、SPA、化妝修飾等服務。與之對應的是醫療美容,醫療美容與生活美容的區別主要是真皮層是否破損。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美容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醫療美容市場:包括手術類(如面部、美體、皮膚、口腔醫療)和非手術類(又稱輕醫美,如注射類、光電類、聲波類美容)服務。非手術類輕醫美項目因其靈活、創傷小、恢復期短、風險低等特點,占據了整體市場的重要份額。生活美容服務市場:包含生活美容、美甲、美發、紋繡等綜合性服務,主要提供非創傷性和非侵入性的皮膚清潔、護理、保養、化妝修飾等服務項目。
2022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達到2268億元,同比增長19.87%。預計到2024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880億元,甚至可能超過3000億元。此外,生活美容服務行業的市場規模也相當可觀,2022年約為6861億元,盡管比上年略有下降,但整體仍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審美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身形象和容貌改善,從而帶動了美容市場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對美容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希望得到針對自己膚質、需求的定制服務。環保和健康意識的提高使得綠色、有機、不添加的美容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受歡迎。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創新技術被應用到美容行業中,如基因美容、生物科技應用、虛擬現實輔助手術等,為行業注入新的活力。數字化轉型是美容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過智能化設備和算法,提升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滿足消費者對便捷、高效美容服務的需求。
美容機構將更加注重消費者需求的個性化定制服務,通過分析客戶需求和面部特點,量身定制最適合的美容方案,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綜上所述,美容行業市場現狀呈現出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消費者需求多樣化、市場競爭激烈且規范化程度提高等特點。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美容行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美容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