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銀行是指由民間資本控制與經營的,權、責、利統一的現代金融企業。它主要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和控制,以市場化、自主經營為主要運作方式,服務對象包括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城鄉居民等。
民營銀行具有產權結構清晰、自主經營、市場化運作等特點,是中國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至目前,國內共有19家民營銀行。自2014年民營銀行啟動試點工作以來,已歷經十年時間,行業正朝著合規穩健方向發展。
根據Wind數據的最新披露,全國范圍內共有18家民營銀行發布了其2023年度的業績報告,展現出行業內部業績持續分化的顯著特征。在這一輪業績比拼中,微眾銀行與網商銀行兩大巨頭脫穎而出,截至2023年底,各自的資產規模均成功跨越4000億元大關,兩者合計的資產規模占據了整個民營銀行板塊總資產的半壁江山以上,且它們均實現了超過百億元的營業收入,彰顯了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和經營實力。
緊隨這兩家領軍者之后的是蘇商銀行、眾邦銀行以及新網銀行,這三家民營銀行也展現出了不俗的增長勢頭,其資產規模剛剛邁入千億元的新臺階,標志著它們正在穩步擴大市場份額,增強自身在民營銀行領域的影響力。
然而,與此同時,也有多家民營銀行面臨著規模發展的挑戰,其資產規模尚未達到500億元的門檻,顯示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同銀行之間的發展差距正在逐步拉大,行業內部的分化趨勢愈發明顯。
作為民營銀行“一哥”,微眾銀行在規模、利潤方面均領先其他民營銀行。截至2023年末,該行資產規模超5000億元,位居第一,體量與A股上市中小銀行相當。該行2023年凈利潤為108.15億元,遠超其余民營銀行,且占民營銀行凈利潤總和比重超50%。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民營銀行市場發展深度調研與未來趨勢預測報告》顯示:
在銀行業整體凈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去年民營銀行依舊保持了逆勢上漲。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民營銀行凈息差為4.39%,較去年三季度增長0.18個百分點。而同時期大型商業銀行、股份行、城商行的凈息差分別為1.62%、1.76%和1.57%,均出現環比下降。
從民營銀行公布的數據來看,發展仍然呈現梯隊化態勢,頭部民營銀行已經走向轉型,開始發力第二增長曲線。網商銀行行長馮亮表示,交易銀行是網商銀行的第二增長曲線,推出兩套小微資金管理解決方案生意卡和電商通,分別面向個體經營者和小微企業。除了網商銀行外,還有多家民營銀行也希望借財富管理的賽道繼續拓寬增長模式。億聯銀行在2023年報中提及,“堅持推進數字化戰略,不斷完善互聯網運營體系,穩健開展理財代銷業務”。
作為國有金融體制的重要補充,民營銀行在促進金融市場公平競爭、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金融監管總局股份制和城市商業銀行監管司此前發文稱,督促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民營銀行嚴格執行《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辦法》《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等規定,準確開展資產分類,提足撥備、夯實資本,提升數據治理能力。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民營銀行將加速數字化轉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優化業務流程,提升客戶體驗。數字化將幫助民營銀行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客戶群體,滿足其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民營銀行市場發展深度調研與未來趨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