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桑,即養蠶與種桑。是古代農業的重要支柱。相傳是嫘祖(黃帝正妻)發明。蠶桑文化是漢文化的主體文化,與稻田文化一起標志著東亞農耕文明的成熟。而就漢文化的主體文化絲綢文化、瓷器文化則標志著中原文明進入鼎盛階段。
桑蠶產業具有“見效快,回報高,資金回籠周期短,成本低,產業鏈廣”的優勢。近年來,普定縣積極探索桑蠶產業的發展模式,整合各類資源在全縣推廣。
近年來,昌寧縣把蠶桑產業作為富民產業不斷培育壯大,“一頭連著桑園,一頭連著市場”的蠶桑產業,已成為全縣助力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為提高桑蠶養殖能力,保障蠶繭質量,四角田村特別注重種苗的提供,聯系了專門的桑蠶繁育基地,聘請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進行桑蠶種苗的選育和繁殖工作。通過不斷優化繁育技術,成功挑選出適應性強、生長迅速、產繭量高的優質桑蠶品種,為養殖戶提供可靠的種源保障。
田園鎮依托蠶桑產業“短、平、快”的優勢,持續加強桑蠶養殖新技術推廣應用,強化桑園管理、調撥桑苗、共育訂種、統防統治、中耕施肥等服務,通過產量、單價雙提升,激發蠶農種桑養蠶積極性。2023年,田園鎮有桑園6481畝,完成養蠶3053張,交售蠶繭133.57噸,實現產值675.66萬元。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桑蠶養殖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分析:
我國具有十分悠久的桑蠶養殖歷史。桑蠶養殖作為我國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因其產物的廣泛應用能夠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使得國家越來越重視,并大力發展。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外對于桑蠶產品的需求量也在逐漸提升。蠶絲是自然界中集輕、柔、細為一體的天然纖維,素有“人體第二皮膚”的美譽,被業界稱為“纖維皇后”。其主要成分為純天然動物蛋白纖維,其構造和人類的皮膚是最相近的,蠶絲按照蠶類型分類桑蠶絲和榨蠶絲等其他蠶絲,桑蠶絲中雙宮繭和單宮繭蓬松度和保暖度高,細膩舒適度高,壽命相對較長,價格也相對最高。
過去幾年間,中西部產區普遍將蠶桑產業作為扶貧富農重點產業,種桑養蠶積極性較高,絲綢工業除蠶絲加工外,已逐步向蠶絲被、絹紡、織綢等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方向拓展。東部產區則在技術、研發上保持優勢。各地規模化集約化蠶桑示范基地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示范基地種桑養蠶機械普及率、生產效率、蠶繭產量質量等顯著優于家庭小規模生產模式,通過典型示范經驗推廣,有效帶動其他地區蠶桑生產、蠶繭質量整體提升,桑蠶生產進一步向優勢產業帶聚集,推動蠶繭生產量穩質升。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整體蠶繭產量達88.03萬噸,其中桑蠶繭占比超9成,達80.24萬噸。
國內外市場競爭壓力不斷加大,世界絲綢貿易競爭加劇。一方面,發達國家給予新興市場的貿易條件優惠程度較高。另一方面,高企的人力成本對我國紡織制造業競爭力形成拖累,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水電價格與國內相比更加低廉,大大降低紡織企業生產成本。在國內人力成本上升且新興地區政策優惠力度較大的背景下,國內大型紡織制造企業將向海外轉移。
2021年12月,農業農村部《“十四五”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提出,“因地制宜開發利用雜交構樹、飼料桑等區域特色飼草資源,加快建設現代飼草生產、加工、流通體系,優質飼草自給率達到80%以上”。
2021年12月,農業農村部《“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國桑園面積1200萬畝左右,桑蠶繭年產量70萬噸左右;柞蠶放養面積1000萬畝左右,柞蠶繭年產量10萬噸左右,產量略有提升”。
想要了解更多桑蠶養殖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桑蠶養殖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