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桑,即養蠶與種桑。是古代農業的重要支柱。相傳是嫘祖(黃帝正妻)發明。蠶桑文化是漢文化的主體文化,與稻田文化一起標志著東亞農耕文明的成熟。而就漢文化的主體文化絲綢文化、瓷器文化則標志著中原文明進入鼎盛階段。
蠶桑農業的發展,使中原文明的紡織業領先于世界數千年,也促進了財富的增加、貧富的分化和階級的形成,為中國當時的統治階級形成以峨冠博帶、寬袍大袖為標志的服飾習俗奠定了基礎。同時對軟筆(毛筆)、刺繡、紙張的發明等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蠶絲是自然界中集輕、柔、細為一體的天然纖維,素有“人體第二皮膚”的美譽,被業界稱為“纖維皇后”。其主要成分為純天然動物蛋白纖維,其構造和人類的皮膚是最相近的,蠶絲按照蠶類型分類桑蠶絲和榨蠶絲等其他蠶絲,桑蠶絲中雙宮繭和單宮繭蓬松度和保暖度高,細膩舒適度高,壽命相對較長,價格也相對最高。
蠶桑產業發展的關鍵在于桑樹的種植面積,桑樹在蠶桑產業生產鏈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桑蠶養殖每年五月初開始,十月末結束,可養10批蠶。桑蠶養殖具有綠色環保、投入小、周期短、效益高等優勢,并且能夠充分吸收農村閑散勞動力,是一些農村地區的傳統特色產業。因為蠶絲市場不穩定,養蠶經濟效益比較低,加之蔬菜和中草藥等經濟作物的收入比較高,一些養殖戶開始放棄養蠶轉而開始蔬菜和中草藥的種植,導致蠶樹的面積減少。2021年中國桑園面積1195.1萬畝,同比下降2.26%。
過去幾年間,中西部產區普遍將蠶桑產業作為扶貧富農重點產業,種桑養蠶積極性較高,絲綢工業除蠶絲加工外,已逐步向蠶絲被、絹紡、織綢等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方向拓展。東部產區則在技術、研發上保持優勢。各地規模化集約化蠶桑示范基地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整體蠶繭產量達88.03萬噸,其中桑蠶繭占比超9成,達80.24萬噸。
隨著社會各級對桑蠶副產品需求量逐漸提升,各種創新型產品也應運而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桑蠶副產品及桑蠶基地利用率,為農民增收以及地區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其中較為常見的桑蠶副產品包括飼料桑、生態桑、蠶蛹食品、絲綢制品、蠶制藥材等。在此基礎上,利用桑蠶園發展農業觀光產業,能夠實現產業間優勢互補目標,并進一步提高桑蠶產業經濟效益。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桑蠶養殖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分析:
蠶養殖行業面臨著生產成本上升、勞動力短缺、融資困難等多重挑戰。同時,市場競爭激烈,行業毛利率較低,一些新進入者和小型企業為了搶占市場份額而壓低價格,導致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此外,經濟發展中國家的絲綢業正在快速發展,與中國競爭初、中級產品市場。盡管如此,繭絲綢行業仍有發展潛力。
2020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等六部門《蠶桑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堅持立桑為業,加快桑葉、桑果、桑枝開發,培育一批食品、茶、飲料、酒、食用菌、飼料等領域的骨干企業”。
2021年9月,商務部《關于繭絲綢行業“十四五”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重點打造30個全國優質繭絲綢生產基地” “重點打造5—10個絲綢服裝家紡產業集群”“建設3-5個國家級繭絲綢科創服務平臺”。
2021年12月,農業農村部《“十四五”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提出,“因地制宜開發利用雜交構樹、飼料桑等區域特色飼草資源,加快建設現代飼草生產、加工、流通體系,優質飼草自給率達到80%以上”。
2021年12月,農業農村部《“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國桑園面積1200萬畝左右,桑蠶繭年產量70萬噸左右;柞蠶放養面積1000萬畝左右,柞蠶繭年產量10萬噸左右,產量略有提升”。
根據國家農業農村工作規劃,“十四五”期間,特經種植業、養殖業,主要在強化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打好種業翻身仗、推廣農業機械化、推進數字化服務、建設智慧農業等方面加快現代化發展。
桑蠶養殖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桑蠶養殖行業的國內外發展概況、行業的發展環境、市場分析、競爭分析、產品價格分析、用戶分析、替代品和互補品分析、行業主導驅動因素、行業渠道分析、行業贏利能力、行業成長性、行業償債能力、行業營運能力、桑蠶養殖行業重點企業分析、子行業分析、區域市場分析、行業風險分析、行業發展前景預測及相關的經營、投資建議等。報告研究框架全面、嚴謹,分析內容客觀、公正、系統,真實準確地反映了我國桑蠶養殖行業的市場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想要了解更多桑蠶養殖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桑蠶養殖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