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制品終端需求保持平穩增長,市場前景廣闊。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生產工藝的提高,中國血液制品行業在產品質量和安全性方面也得到了顯著提升,為保障人民健康和醫療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醫療需求的增加,中國血液制品行業有望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我國血液制品行業產業鏈上游包括血漿站與血站,中游指的是血液制品,包括白蛋白、凝血因子類與免疫球蛋白,下游包括醫療機構與第三方實驗室等。行業內歷經幾十年企業大量兼并、重組后,目前有血液制品批簽發及終端銷售的國內血液制品制造商僅30家左右,行業集中度較高。
由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質量要求,該類產品具有較高的壁壘,截至2016年底,全國約有28家血液制品企業,并形成了以天壇生物、華蘭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萊士等為第一梯隊的行業競爭格局。
我國血液制品生產始于20世紀60年代,基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極高安全性要求,國家在總量控制、流通控制、生產質量等方面加強了行業監管,自2001年5月起不再批準新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同時對行業實行GMP認證制度。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約有28家血液制品企業,其中25家通過2010年版GMP證書認證。
多年以來,行業中形成了以天壇生物、山東泰邦、上海萊士、華蘭生物為行業龍頭的競爭格局,四家公司多年的年采集血漿均在1000噸以上,合計采漿占國內血漿采集量60%以上,頭部效益明顯。不過,行業供需矛盾仍然較為突出。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在采單采血漿站數量不足300家,全年國內總體采漿量突破10000噸,與實際血漿需求量仍存在較大差距。
2021年全球血液制品市場規模約417億美元,預計未來以9.33%的復合增速增長至2030年的931億美元。全球血液制品行業市場集中度非常高,呈寡頭競爭格局,根據2021年國際血漿蛋白治療協會數據顯示,杰特貝林、百特、基立福與等公司血液制品營收占全球市場的78.84%。
從產業鏈條來看,處于上游的單采血漿站的數量和質量是血液制品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各家企業都在拓展采血漿站資源,也有行業巨頭相繼在血液制品領域布局。近年來,雙林生物、衛光生物等企業也在“搶奪”漿站資源,另一家醫藥巨頭華潤醫藥通過“股份轉讓+表決權委托+定向增發”的組合方案,斥資50億元成為博雅生物控股股東,并將目標直指年采漿量1000噸的第一梯隊準入門檻。2023年12月,為完善旗下血液產業鏈布局,海爾集團豪擲125億元收購基立福持有的上海萊士20%股份并合計獲得26.58%的表決權。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血液制品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分析
我國在血液制品行業準入、原料血漿采集管理、生產經營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監管和限制措施,具有較高的政策壁壘。鑒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極高安全性要求,國家強制要求血液制品的原料采集、檢測、存儲、運輸、生產、銷售等各環節都具有可回溯性的過程記錄,實行全鏈條嚴格監管。我國的監管部門對行業采取嚴格的監管手段,出臺了一系列的監管措施,以保證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近期市場呈現弱勢回調走勢,經濟修復不及預期,以及場內無新增資金進場成為制約大盤反彈高度的主要原因。在結構性行情下尋找相對確定性的投資機會是當下多數投資者想要做到的事情。
在臨床治療中,血液制品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產品臨床適用癥狀的增加、老齡人口數量的增長,國內血液制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加之新版醫保目錄中血液制品報銷范圍逆勢大增,可以預計其未來臨床需求只增不減。
隨著國內血液制品企業產能的提升,國內血液制品企業有望搶占相應市場,未來國產替代有望打開增長空間。
欲知更多關于血液制品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投資前景規劃,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血液制品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