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自動柜員機),全稱Automated Teller Machine,是一種高度精密的機電一體化裝置,它利用磁性代碼卡或智能卡實現金融交易的自助服務,從而代替銀行柜面人員的工作。ATM具有高度的自助性,持卡人可以在沒有銀行工作人員協助的情況下,完成大部分日常銀行業務。
當前,銀行網點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已成為趨勢,ATM機的功能也在不斷完善中。目前ATM機功能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取現、存錢、轉賬等業務,已經升級為能夠提供智能化可交互的金融服務,這在未來實際上有著巨大的想象空間。
近年來,移動支付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街頭商販、廢品回收都已經習慣用二維碼收付款了。與此同時,ATM機數量連年下降。2021年,我國ATM機數量首次跌至100萬臺以下。截至2023年二季度,ATM機數量降至86.28萬臺,5年時間減少了約25萬臺。
此外,互聯網銀行為用戶提供了在線銀行服務,用戶可以通過網頁或移動應用程序進行各種金融交易,無需親自去銀行或使用ATM機,這對ATM機市場構成了潛在威脅。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ATM機具84.55萬臺,較上年末減少5.05萬臺,每萬人擁有ATM機具5.99臺,同比下降5.63%。
作為一種存取現金的工具,ATM機在長期不使用或使用頻率很低的情況下,日常運營維護費用仍需照常支付,其難逃被銀行削減的“命運”也就不足為奇。ATM機數量下滑背后是非現金支付業務的穩步增長。2023年我國銀行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5425.89億筆,金額5251.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28%和9.27%。
截至2023年末,全國共開立銀行卡97.87億張,同比增長3.26%;2023年,全國共發生銀行卡交易5310.87億筆,金額1085.0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51%和7.23%;截至2023年末,銀行卡授信總額為22.66萬億元,同比增長2.35%。
移動支付的場景不斷擴展及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提速,推動銀行網點向輕型化、智能化、場景化已成趨勢,ATM金融機具的需求繼續疲軟。業內人士表示,ATM機數量下降,是金融消費與金融服務轉型的必然結果,但這并不意味其將退出歷史舞臺。大多數人仍有使用現金支付的需求,特別是在小額支付方面。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ATM(自動柜員機)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顯示:
今年3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細化工作任務,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務。隨后,多地商業銀行、清算機構、支付機構等支付服務主體積極響應,加大人力、技術等資源投入,推動各項優化措施落到實處。
從各地方案看,金融、文旅、商務、交通、教育、健康等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聚焦“食、住、行、游、購、娛、醫”等場景,確定大型商圈、商超、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交通樞紐站點、醫院、學校等重點場所,圍繞改善銀行卡受理環境、優化現金使用環境、提升移動支付便利性等重點任務,進一步完善優化支付服務。
湖北省要求切實改善銀行卡受理環境,持續優化現金使用環境,要求加強現金服務網格化管理機制建設,保持適當數量的網點現金柜臺和自動取款機(ATM),便利老年人等群體支取人民幣現金。未來,ATM行業將更加注重智能化發展,通過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實現ATM的自動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務。智能ATM機可以通過面部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為用戶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服務。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ATM(自動柜員機)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