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債券行業可分為2個競爭派系,市場參與者可分為銀行機構和證券公司。其中,銀行的代表性公司有建設銀行、中信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券商的代表性公司有中信建投、國泰君安、中信證券等。
研報分析,債券行業市場的發展現狀可以從多個方面來分析。首先,從市場規模來看,全球債券市場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預計將呈現增長趨勢。由于世界經濟仍然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尚未恢復到正常水平,因此預計未來1-2年內全球債券的發行量仍將處于高水平,債券存量也會相應增長。
數據顯示,2024年1季度,銀行間市場為綠色債券主要發行場所,共有69只綠色債券在銀行間市場發行,規模合計914.26億元,占比分別為75.82%和79.84%。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別發行綠色債券13只和4只,規模分別為149.37億元和43.12億元,發行數量與發行規模比重同比均下降;銀行間市場和上交所共同上市4只綠色企業債,規模合計23.40億元;銀行間市場和銀行柜臺同時發行1只綠色金融債,發行規模為15.00億元。整體來看,2024年1季度,銀行間市場綠色債券發行數量與發行規模比重較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上升,交易所綠色債券的發行數量與發行規模所占比重同比均下降。
2024年1季度,752只綠色債券參與交易,成交金額3256.08億元,其中,綠色金融債成交金額居首位,達1643.64億元,占比50.48%;其次為綠色中期票據,成交金額為943.84億元,占比28.99%。綠色企業債(248.41億元)和綠色公司債(175.57億元)成交金額占比分別為7.63%和5.39%,其他券種綠色債券成交金額占比均不足5%。整體來看,綠色金融債參與交易的債券數量雖不如綠色中期票據多,但交易規模遠超后者,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22中國銀行綠色金融債01”交易金額為125.00億元,為當季度交易規模最大的個券。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3-2028年債券行業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顯示:
目前,綠色債券發行人行業主要分布于金融業、工業和公用事業領域。其中,銀行、租賃等金融行業發行人為發行綠色債券的主力,共發行35只綠色債券,占比38.46%,規模合計596.00億元,占比52.05%。江蘇銀行發行2只綠色金融債,規模合計200.00億元,為1季度發行規模最大的主體。雖然1季度金融債整體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有所下降,但金融機構發行人通過大力發行綠色資產支持證券,加快融資,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工業領域居第二位,共發行30只綠色債券,占比32.97%,總規模達到232.23億元,占比20.28%;公用事業領域綠色債券發行數量(13只)和發行規模(177.92億元)居第三位,占比分別為14.29%和15.54%。其他行業綠色債券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均不超過10%。同比來看,除材料和信息技術行業發行增長外,其他行業綠色債券發行數量和規模均有所下降,同時,2024年1季度,能源、可選消費等行業均未參與綠色債券發行,發行人行業分布多樣性降低。
綠色債券中,已明確或可估算投向的綠色債券募集資金主要投向清潔能源產業和基礎設施綠色升級領域。其中,約40.57%的募集資金投向清潔能源領域,主要用于風電光伏類項目,液化氣天然氣利用類項目增加;約34.03%的募集資金投向綠色交通領域,主要用于軌道交通類項目,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及配套充電設施的政策鼓勵和扶持影響,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充電樁類項目占比有所提升;約9.93%的募集資金投向資源綜合利用領域,包括廢舊金屬、建筑垃圾、農業垃圾循環利用類項目和海水淡化利用項目;投向其他綠色領域的募集資金占比均不超過5%。
《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發布。2月2日,為加快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結合綠色發展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以下簡稱“《目錄》”)。《目錄》包括7類一級目錄、31類二級目錄以及246類三級目錄,納入了低碳轉型相關產業,與綠色金融、轉型金融工作更好銜接,為各地方、各部門出臺和完善綠色低碳轉型相關政策措施,支持綠色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同時對加強國際綠色標準有效銜接也有重要意義。
交易所就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試行)(征求意見稿)》進行意見征詢。2月8日,為引導上市公司強化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意識,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共建可持續發展良好生態,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和北京證券交易所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試行)(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引》”)。《指引》建立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框架,明確環境、社會、治理三個維度的具體披露內容,要求強制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的上市公司在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
想了解關于更多債券行業專業分析,可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3-2028年債券行業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同時本報告還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