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全球共有10.4萬家博物館。據統計,截至2023年5月,我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中國博物館數量在全球位居前列。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城市或地區文化展示的重要載體,主要職能是在實現文物保護的基礎上,通過展覽展示、社會活動等形式,提高文物利用水平,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中國博物館行業的發展趨勢正在從傳統的博物館展覽活動和文物保護向新型休閑娛樂活動、教育和文化旅游轉變,以滿足更多游客的需求。此外,還有更多的博物館正在利用科技,如網絡媒體、互聯網和智能科技,實現新型的展覽形式和創新的博物館服務,以更好地為游客服務。
隨著“博物館熱”的興起,一些博物館還發展了豐富的文博創意產業。
五一假期“文博熱”持續升溫
今年“五一”假日期間,“文博熱”持續升溫。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觀眾超5000萬人次、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參觀人數達404萬人次,陜西文博單位接待觀眾479.56萬人次、江蘇備案博物館接待觀眾超400萬人次、黑龍江全省博物館接待觀眾103.24萬人次……多地文博單位接待觀眾人數創歷年同期人數新高。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文化博物館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風險預測報告》分析:
節日期間,觀眾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感受大唐文化。“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免費開放,展出何家村窖藏出土金銀器、瑪瑙、玉器、玻璃器、錢幣、藥材等文物319件(組),涉及唐代典章制度、宮廷宴饗、禮儀文化、社會風尚以及文明交流等方面,集中體現唐代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
天津博物館推出13個展覽,內容涵蓋玉器、瓷器、書畫、青銅器、人文歷史等,滿足不同觀眾的觀展需求。其中,“瞬間與永恒——波蘭琥珀文化藝術展”,全方位呈現半個世紀以來波蘭琥珀珠寶的演變風格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帶領觀眾領略一場晶瑩璀璨的視覺盛宴。
浙江推出62場文博展覽,滿足游客的參觀需求。浙江省博物館在之江館推出“何為通人——經世視野下的沈曾植”“麗人行——中國近現代女性圖像展”“桑梓漆緣——曹其鏞夫婦捐贈漆器展”等臨展。良渚博物院推出“不朽——大漆藝術五千年”精品展,讓觀眾領略大漆這一獨具東方氣韻物質材料的傳承流變、藝術質感與精神內涵。
山西博物院“時空變調——山西古建筑數字藝術展”,展出20位來自不同國家地區藝術家的山西古建筑藝術作品以及雕塑、裝置、影像等作品,呈現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觀眾可以據此解讀山西古建筑文化。
中國文化博物館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目前,大多數博物館已經免費對外開放。
日前,財政部陸續發布通知,下達2024年國家文物保護資金預算、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補助資金預算和文化人才專項經費預算等。
根據《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精神,中央財政下達2024年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補助資金預算34.4億元。補助內容包括運轉經費補助28.49億元、陳列布展補助2.91億元和國家級重點博物館補助3億元。其中,30.966億元已提前下達,此次下達3.434億元。
互聯網作為當今時代最具發展活力的領域,已經全面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博物館依托互聯網時代的技術與平臺,開始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向線上拓展、向云端延伸的文博展覽趨勢,用新媒體新技術將數據資源轉化為云端文化新供給,是多年來技術發展下的水到渠成,只不過疫情的到來使轉變來得更為緊迫,也更為引人關注。
數字化展覽重新塑造了觀眾與展覽之間的溝通模式,發揮“線上”這一形式的優勢和特點,對主題、內容重新進行策劃,在互聯網上進行二次創造。
在科技進步迅猛發展的今天,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可視化技術正在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博物館的展覽,仿真、虛擬、無展板技術帶來的動態、交互、沉浸、體驗式等活化表現方式能帶給觀眾更為新鮮的感受,為博物館展陳中把無形的歷史與文物古跡結合,生動表現歷史、活化展示文物提供了新的手段。
報告在總結中國文化博物館行業發展歷程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的各方面因素,對中國文化博物館行業的發展趨勢給予了細致和審慎的預測論證。報告資料詳實,圖表豐富,既有深入的分析,又有直觀的比較,為文化博物館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洞察先機,能準確及時的針對自身環境調整經營策略。
想要了解更多文化博物館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文化博物館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風險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