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并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建筑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文化博物館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風險預測報告》分析:
博物館的基本功能和特性是收藏、展示和研究,就是通常說的“博物館三性”或者三大功能。具體地說,首先要征集與博物館主題、范圍相關的文物、史料及藝術品,并妥善保管、科學管理、細致維護,因年久破損的要予以修復;其次博物館還必須具備展示功能,向社會展示其次收藏的文物和文獻,傳播相關歷史文化史和遺存;第三,博物館必須具有開展研究的功能。研究包括兩個方面:專業研究和博物館學研究。專業研究是指與該博物館內心相關的學術研究領域。博物館學研究也是每個博物館應該注重的學術研究。
數字化展覽重新塑造了觀眾與展覽之間的溝通模式,發揮“線上”這一形式的優勢和特點,對主題、內容重新進行策劃,在互聯網上進行二次創造。
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指出要“實施一批智慧博物館建設示范項目,研究制定相關標準規范;推動博物館發展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提供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務”。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博物館等文化教育設施,搭建數字化文化體驗的線下場景。
開發數字IP、制作小程序與App、廣泛使用文物數字化技術、開展各種線上線下互動活動、開發各類文創產品讓游客把博物館文化帶回家、拍攝紀錄片、參與文博類綜藝……近年來,花樣翻新的文物與博物館敘事方式不斷出現,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了,走進百姓生活,走進年輕人的“備忘錄”。
近日國家博物館推出“數說犀尊”展覽,就綜合運用人工智能、紅外感應、AOA定位、增強現實等多種數字化手段展示館藏錯金銀云紋銅犀尊。這類利用AR、VR等數字化技術進行的“文化+科技”展覽,受到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追捧。
線上,博物館積極開發小程序、App,打破時空限制,實現云端博物館“永不閉館”。比如“云游敦煌”小程序內上線了全球首個運用游戲科技打造的新一代“超時空參與式博物館”——“數字藏經洞”項目,讓年輕人可以沉浸式體驗藏經洞的歷史。國家博物館還研發了虛擬數智人“艾雯雯”和“仝古今”,目前艾雯雯已解鎖智能語音講解功能。
一些博物館還利用社交媒體作為宣傳展示的窗口,積極“圈粉”年輕人。部分官方社交媒體賬號語言詼諧幽默,十分有“梗”,頻頻制作出圈的“文物表情包”,還常常與粉絲互動。具有“網感”的博物館拉進了自身與“Z世代”的距離,也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線下博物館。
北京市文物局在公示的《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3—2035)》(征求意見稿)中指出,“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開展博物館研學、夜宿博物館等活動”。近年來,一些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至夜間,年輕人夜間休閑多了逛博物館的選項。更有博物館借此東風,開展“夜宿博物館”“博物館奇妙夜”等主題活動。比如,今年洛陽多家博物館舉辦的歷史人文類博物館夜宿項目“博物館奇妙夜”,將時下年輕人間流行的“沉浸式戲劇”“劇本殺”“露營”等元素糅合,引得各地博物館愛好者奔赴洛陽打卡。
中國文化博物館產業分析
2023年5月18日,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新增備案博物館382家,全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中國90%以上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目前,大多數博物館已經免費對外開放,但公眾要欣賞這些博物館的文物藏品,必須親臨一家家博物館去看,要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另外,還有一部分博物館收取門票,公眾必須付費進入。而北京上線的“博物館大數據平臺”,公眾既不用耗費時間精力也不用購買門票就能在家欣賞文物藏品,顯然這是一項實在的便民惠民之舉。
目前全國博物館場館建筑總面積超過2600萬平方米、館均約5500平方米;展廳總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米,館均超過2500平方米。全國博物館藏品數量共計4223.98萬件(套),珍貴文物數量為460.56萬件(套),占藏品總數的10.9%。按博物館性質分類統計,擁有藏品與珍貴文物數量最多的均為文物行業博物館,分別為2781.9萬件(套)與451.52萬件(套),同時珍貴文物數量占比也最高,為16.23%。擁有藏品與珍貴文物數量最少的為非國有博物館,分別為403.76萬件(套)與1.92萬件(套)。從博物館舉辦主體來看,截止到目前,文物部門所屬國有博物館3987家,國有博物館占全國博物館總數的68.89%。;非國有博物館1801家,非國有博物館占全國博物館總數的31.11%。
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關于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實施意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從文物資源大國向文物保護利用強國跨越的關鍵時期。新形勢下,全方位提高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數字化水平,有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助于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文博數字化促進了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為文物保護與研究提供支撐,加快了文化遺產價值的傳播,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新形勢。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中國文化博物館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文化博物館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風險預測報告》。
本研究咨詢報告由中研普華咨詢公司領銜撰寫,在大量周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主要依據了國家統計局、國家商務部、國家發改委、國家經濟信息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行業研究網、全國及海外多種相關報紙雜志的基礎信息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資料和數據,客觀、多角度地對中國文化博物館市場進行了分析研究。報告在總結中國文化博物館行業發展歷程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的各方面因素,對中國文化博物館行業的發展趨勢給予了細致和審慎的預測論證。報告資料詳實,圖表豐富,既有深入的分析,又有直觀的比較,為文化博物館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洞察先機,能準確及時的針對自身環境調整經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