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經濟“暖”意穩步回升的同時,“新”意也可圈可點,加快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在廣東,新領域投資增勢強勁,一季度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22.4%、33.3%;在江蘇,新興產業不斷壯大,一季度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首次突破50%,達50.2%;在北京,新興領域表現活躍,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2.0%,新能源汽車、智能電視、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分別增長2.4倍、2倍、1.6倍和22.6%……
我們的報告《2024-2029年中國經濟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分析
2023年,我國經濟總量穩步攀升,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12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2%,實現了5%左右的預期目標。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評讀中表示,2023年四個季度GDP同比分別增長4.5%、6.3%、4.9%、5.2%,呈現前低、中高、后穩態勢。從相關實物量指標看,我國發電量比上年增長6.9%,能源消費總量增長5.7%,貨物運輸總量增長8.1%,5.2%的經濟增長具有堅實支撐。
公報顯示,初步核算,2023年全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1260582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9755億元,比上年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482589億元,增長4.7%;第三產業增加值688238億元,增長5.8%。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1%,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8.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4.6%。最終消費支出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4.3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5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向下拉動國內生產總值0.6個百分點。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9358元,比上年增長5.4%。國民總收入1251297億元,比上年增長5.6%。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61615元/人,比上年提高5.7%。
山東提出將實施“新質生產力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強化科技創新,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在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領域,實施100項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強化產業升級,搶抓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重大機遇,加快構建6個傳統產業、9個優勢產業、9個新興產業、7個未來產業組成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北京強化政策組合效應,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更加積極作為,加快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激發經營主體活力。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領域,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培育合成生物制造、低空經濟等新增長點,壯大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量子信息、商業航天等未來產業;用好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盡快出臺本市行動方案,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抓好AI智能終端生產和促銷。
江蘇省正抓緊制定汽車、家電、家居換新支持政策和清單,組織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促消費活動。據測算,今年江蘇全省設備更新需求達9000億元,消費品以舊換新需求有700億元左右。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二季度各地都開始在擴內需上下功夫,在需求恢復的拉動下,還要同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把擴內需的效果具體地應用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上。
“隨著各項宏觀政策逐步落地見效,二季度經濟有望延續一季度回升向好的勢頭,展現出內生性增長的潛力。”劉向東說,目前各地加大擴大內需的力度,多渠道創造就業崗位和增加居民收入,開展汽車、家電等以舊換新行動,打造多樣化的應用場景,多措并舉提振民營投資積極性,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從而進一步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推動供給和需求實現高水平的動態平衡,為鞏固經濟持續向好的局面積極作為。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觀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中國經濟,既要看“體量”,更要看“體質”。許多國外媒體也持同樣判斷。
中國的經濟增長重點正轉向綠色產業、工業制造、旅游、消費等,這些行業“正在悄然蓬勃發展”。報道稱,甚至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中國政府就知道中國經濟需要擺脫僅僅作為世界廉價工廠的地位。“為了向價值鏈上游邁進,北京目前的目標是更高價值的制造業,注重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是重點關注領域。”特別是,中國正在大力發展被稱為“新三樣”的產業。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路易絲·盧在2月1日的一份報告中寫道,這些新的增長產業將取代中國經濟中的家具、服裝和家電“老三樣”支柱。
想要了解更多經濟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經濟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