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銀行發布公告表示,取消旗下通知存款產品的自動轉存功能。這些銀行包括渤海銀行、大連農商銀行、廣發銀行等。
渤海銀行發布公告稱,渤海銀行自動轉存個人通知存款產品于2024年5月1日起自動終止,終止后存量自動轉存個人通知存款產品統一變更為“通知存款+”產品。這意味著儲戶在存款到期后,將不再享受自動轉存的便利,而需要主動進行存款操作。
大連農商銀行也發布公告稱,自2024年5月14日起,大連農商銀行智能通知存款產品取消自動轉存功能,客戶需在支取日前1天或7天進行通知預約(與大連農商銀行現行通知存款計息規則一致)。這一調整無疑對儲戶的資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廣發銀行同樣發布公告表示,將于5月上旬下線單位通知存款業務的自動滾存服務(含贏在益添系列相關產品),存續中的資金將根據具體產品服務規則調整為非滾存服務模式或返還至客戶的簽約活期賬戶。這一舉措預計將對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一定影響。
此外,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也發布了公告,宣布“富利寶”智能通知存款產品將于2024年3月21日自動終止,隨后福州農商行、連江農商行、三明農商行等多家農商行、村鎮銀行也相繼跟進,自動終止了“富利寶”智能通知存款產品。
這些銀行取消自動轉存功能的原因主要是出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壓力。在當前金融監管趨嚴、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智能通知存款產品的利率通常高于普通存款產品,這提高了銀行的攬儲成本。因此,銀行希望通過取消自動轉存功能來降低攬儲成本,提高資金運行效率,同時也能夠向實體經濟導流更多“金融活水”。
對于儲戶來說,自動轉存功能的取消意味著他們需要更加主動地管理自己的資金,這無疑增加了資金管理的難度。但另一方面,這也促使儲戶更加關注自己的財務狀況,合理規劃資金使用。
通知存款和定期存款在多個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區別:
概念與定義:
通知存款是一種不約定存期、支取時需提前通知銀行、約定支取日期和金額方能支取的存款。這種存款方式適用于大額、存取較頻繁的存款。
定期存款則是指存款人與銀行約定存款期限,到期支取本金和利息的儲蓄形式。通常適用于長期儲蓄和理財。
期限:
通知存款有兩種存款方式:一天通知存款和七天通知存款。一天通知存款需要提前一天向開戶網點發出支取通知,并且存期最少需一天;七天通知存款需要提前七天向開戶網點發出支取通知,并且存期最少需七天。
定期存款的期限則更為多樣,一般分為3個月、半年、1年、2年、3年和5年六種不同時間的存款方式。
起存金額:
通知存款的起存金額通常較高,個人為5萬元,單位為50萬元。
定期存款的起存金額則相對較低,一般為50元。
靈活性:
通知存款的靈活性較強,用戶可提前支取,但需要根據提前通知的期限來支取,否則可能無法享受較高的存款利率。
定期存款的靈活性較差,用戶如果在存款期限內提前支取,通常需要支付一定的違約金,并可能損失部分利息。
利率:
通知存款的利率通常高于活期儲蓄利率,但低于定期存款的利率。由于通知存款的存期靈活、支取方便,因此能夠獲得相對較高的收益。
定期存款的利率相對較高,因為銀行能夠在一定期限內使用客戶的存款,以此來賺取更多的收益。
綜上所述,通知存款和定期存款在概念、期限、起存金額、靈活性和利率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選擇哪種存款方式取決于個人的資金需求和理財目標。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銀行理財產品行業市場發展現狀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銀行理財產品行業近年來經歷了顯著的發展與變革,以下是針對該行業的一些主要發展分析:
一、市場規模與增長趨勢
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然而,其增長趨勢在不同時期有所差異。在某一階段,理財產品的存續規模和為投資者創造的收益均實現了穩步增長,但隨后又出現下滑趨勢。這種波動反映了市場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以及投資者需求的變化。
二、投資者結構與風險偏好
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結構日益多元化,包括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的數量持續增加,且風險偏好呈現兩極化趨勢。保守型和進取型的投資者數量占比增加,而穩健型投資者依然占據主導地位。這種變化反映了投資者對于風險和收益的不同追求,也體現了市場波動對投資者心態的影響。
三、產品創新與結構變化
為了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銀行理財產品不斷創新,推出了更多元化的投資選擇。現金管理類產品增長迅速,成為市場的新熱點。同時,理財產品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存款化趨勢明顯,這有助于滿足投資者對保本保收益的需求,但也帶來了市場競爭加劇和利潤空間壓縮的問題。
四、政策監管與市場環境
政策監管對于銀行理財產品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范理財產品的命名、銷售起點金額、宣傳和介紹材料等方面,以保護投資者的權益。同時,市場環境的變化也對理財產品的發展產生了影響。例如,經濟周期、利率水平、市場競爭等因素都會影響理財產品的收益和風險。
五、未來展望與挑戰
展望未來,銀行理財產品行業將繼續面臨發展機遇和挑戰。一方面,隨著居民財富的增長和投資需求的多樣化,理財產品市場仍有巨大的潛力可挖。另一方面,市場競爭的加劇、監管政策的收緊以及投資者風險意識的提高等因素也將對行業的發展帶來挑戰。因此,銀行需要不斷創新產品、優化服務、加強風險管理,以應對市場的變化和滿足投資者的需求。
綜上所述,銀行理財產品行業在近年來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果,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未來,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和投資者需求的多樣化,該行業將繼續保持創新和變革的態勢,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更安全可靠的投資選擇。
銀行存款利率的不斷下調,將推動居民儲蓄大轉移。”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當前資本市場已經處于歷史大底的位置,在估值上很多優質的股票只有高點時的兩折、三折,很多優質基金也都具備布局的機會。這可能會推動人民幣儲蓄資金向資本市場轉移,為股市下輪牛市的到來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在移動互聯時代之下,手機銀行已成為體現一家銀行綜合服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門戶。
自4月底以來,理財存續規模穩定上漲,同比增速逐步上行。這可能反映出部分資金不僅開始回流至理財市場,且資金的風險偏好也有抬升跡象。
一方面是經歷了連續兩個季度的規模調整后,在理財產品良好的收益表現和存款利率調降等利好下,理財規模有觸底反彈的動力。今年以來,債券市場回暖,帶動理財產品凈值明顯回升,理財業績表現較好,吸引居民資金流入理財。同時,存款利率調降、股市波動、房地產市場相對低迷的環境下,理財相對穩定的收益表現,也對居民資產配置更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中長期看,居民資產配置結構正在發生轉變。在“房住不炒”背景下,房地產去投資屬性,居民在資產配置上逐步從非金融資產向金融資產轉移,為金融市場帶來增量資金。而理財在收益性上整體要好于存款和公募債券基金,從而驅動理財市場規模不斷增長。
受訪人士指出,銀行理財規模回升有份額和凈值兩方面因素。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分析稱,經歷了“贖回潮”,銀行理財的份額也在逐漸恢復,并且權益市場震蕩也會使得部分資金流向銀行理財。從凈值角度,年初以來債市走出一波牛市行情,會提升理財產品的凈值表現。
想了解關于更多銀行理財產品行業專業分析,可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銀行理財產品行業市場發展現狀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