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監管總局發文推動綠色保險高質量發展
近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于推動綠色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到2030年,綠色保險發展取得重要進展,服務體系基本健全,成為助力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金融手段。
為提升重點領域保險保障和服務水平,《指導意見》從負債端提出9項重點工作任務,包括提升社會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保障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推進碳匯能力鞏固提升、支持綠色低碳全民行動、提高企業環境污染防治水平、服務工業領域綠色低碳與綠色制造工程發展、推進城鄉建設節能降碳增效、助力交通運輸綠色低碳發展等。
據統計,2022年,全國保險業綠色保險產品數量已超過3600個,綠色債券規模超過5000億元,69家機構建立了綠色金融管理機制及工作小組,9家機構加入了可持續保險或負責任投資原則。到2023年6月末,綠色保險半年保費收入1159億元;保險資金投向綠色發展相關產業余額1.67萬億元,同比增長36%。
金融監管總局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綠色保險作為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充分發揮損失補償、風險減量、資金引導的作用,助力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綠色金融有兩層含義:一是金融業如何促進環保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個是指金融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前者指出“綠色金融”的作用主要是引導資金流向節約資源技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引導企業生產注重綠色環保,引導消費者形成綠色消費理念;后者則明確金融業要保持可持續發展,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過度投機行為。
與傳統金融相比,綠色金融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更強調人類社會的生存環境利益,它將對環境保護和對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為計量其活動成效的標準之一,通過自身活動引導各經濟主體注重自然生態平衡。它講求金融活動與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協調發展,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綠色金融行業市場分析
目前,中國是全球綠色金融的引領者,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和自下而上的實踐創新密切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金融發展路徑,為保障中國的綠色發展發揮著巨大作用。隨著綠色金融各項標準的不斷出臺與落地,將有效促進和規范我國綠色金融健康、快速發展,我國綠色金融將迎來標準的逐步統一。
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七部委出臺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這一頂層架構設計的指引下,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政策與制度創新不斷發展,出臺的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政策從“導向性”越來越走向“實質化”。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綠色金融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過去幾年里,全球綠色金融市場繼續發展,包括綠色債券、綠色貸款、可持續基金在內的綠色金融產品的發行規模持續增加,全球碳市場的建設也進一步擴大。整體而言,綠色金融市場呈現欣欣向榮之勢。
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統計數據顯示,2014-2021年,全球綠色債券的發行規模從370億美元不斷增加到5090億美元。雖然以歐美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發行規模仍然占全球的70%以上,但亞太地區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發行規模也不斷增加。其中,美國、中國、德國在2021年依舊是綠色債券發行量最大的三個國家。
在“雙碳”戰略實施進程中,綠色金融的需求和供給都顯著增加,綠色金融面臨更大的發展機遇。
2022年初,央行等四部門發布《金融標準化“十四五”發展規劃》指出,綠色金融發展要遵循“國內統一、國際接軌”原則,建立健全一套嚴格、明確、細致、可操作的標準。按照該規劃要求,《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環境權益融資工具》《中國綠色債券原則》《碳金融產品》等一批綠色金融標準、指引先后出爐,逐步構建起我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規范綠色金融市場有序發展。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我國綠色金融資產規模超過25萬億元。其中,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2.03萬億元,同比增長38.5%,2022年全年增加6.01萬億元;境內“貼標”綠色債券累計發行規模達2.62萬億元,2022年全年發行規模8724.57億元,同比增長44.66%;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綠色基金等其他綠色金融資產均取得快速的發展,對綠色實體經濟的支持成效顯著。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中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8.58萬億元,同比增長36.8%。
報告對我國綠色金融的行業現狀、市場各類經營指標的情況、重點企業狀況、區域市場發展情況等內容進行詳細的闡述和深入的分析,著重對綠色金融業務的發展進行詳盡深入的分析,并根據綠色金融行業的政策經濟發展環境對綠色金融行業潛在的風險和防范建議進行分析。
想要了解更多綠色金融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綠色金融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