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評級簡述
信用評級,又稱資信評級,是對債務人的償債能力和償債意愿的評價。評級的主體可以是依法登記注冊的企業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在評級過程中,評級機構會考慮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能力、資本實力、抵押品狀況以及經濟環境等多個因素。
信用評級機構是金融市場上一個重要的服務性中介機構,是由專門的經濟、法律、財務專家組成的、對證券發行人和證券信用進行等級評定的組織。信用級別可分為AAA級、AA級、A級、BBB級等。
AAA級為最高信用等級,表示企業償還債務的能力極強,基本不受不利經濟環境的影響,違約風險極低。每一個等級可用“+”“-”進行微調,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等級。
1、信用評級機構
國際上公認的最具權威性的專業信用評級機構包括美國標準普爾公司和穆迪投資服務公司和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
我國信用評級機構有中誠信國際、上海新世紀、聯合資信、大公資信等。
國內最早的信用評級機構吉林省資信評估公司成立于30年前,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了市場化改革,90年代末伴隨著債券市場的發展,評級行業也逐漸規范化發展。2005年之后,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評級行業的不斷進化。截至2016年末,全國備案法人信用評級機構99家,分支機構72家;全年完成各類債項信用評級25150筆,其中債券市場評級6169筆,信貸市場評級18981筆。
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和競爭的加劇,一些新興評級機構也在逐步嶄露頭角,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等方式尋求發展機會。
2022年9月3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認可技術研究中心發布《市場監管總局認研中心關于開展人員能力驗證工作(第二批)的通知》,面向社會正式開展人員能力驗證工作。其中包含信用管理師能力驗證。
截至2023年7月14日,在央行備案的法人信用評級機構有52家,其中由外國法人獨資的信用評級機構有兩家,分別是惠譽博華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和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從地域分布來看,東部地區在央行備案法人信用評級機構數量最多,占總量的50%,西部地區次之,占比為33.33%,中部地區占比僅為11.11%,東北地區最少。在四個直轄市中,備案地在北京的信用評級機構數量最多共有13家,上海有3家,天津和重慶各1家。
從注冊資本來看,52家信用評級機構中,注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內的有19家,1000-6000萬元的有27家,1-5億元的有6家,整體來看大多數信用評級機構經濟實力較強。
2、信用評級需求
隨著我國債券市場的不斷發展,我國債券發行主體不斷增加,使得我國信用評級需求不斷擴大。
債券市場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質量發展是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重要一環。中國債券信息網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末柜臺市場債券托管額為7838.01億元,僅占全部債券托管余額的0.56%;2023全年柜臺市場現券交易量為1453.49億元,占全市場全年現券交易總額的0.07%。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信用評級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分析:
信用評級作為債券市場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信用評級虛高、信用評級區分度不足、信用評級事前預警功能弱等問題,長期困擾中國債券市場和配套的信用評級市場的發展。走中國特色的評級行業道路應與中國特色的債券市場發展相結合,與資本市場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相適應。
隨著我國債市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深和人民幣國際化的不斷提升,我國債市對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將進一步增強,在全球資產配置中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對于任何一家評級機構而言,中國巨量級的債券市場都是一塊誘人的大蛋糕,隨著中國債市對外開放不斷深化,國際評級機構進入是大勢所趨。國際評級機構的進入,不僅有助于改善境內市場部分信用評級虛高、體制發展不成熟的問題,也有助于推進債市的規范化和國際化發展。
3、信用評級技術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不斷發展,信用評級行業將更多地利用這些技術來提升評級的準確性和效率。這些技術能夠更有效地處理和分析數據,提供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評級報告,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
4、信用評級監管
監管機構對信用評級行業的監管力度將不斷加強,以提高評級機構的透明度和獨立性。監管改革將有助于減少評級虛高和過度集中的問題,提高評級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報告根據信用評級行業的發展軌跡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中國信用評級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信用評級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信用評級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景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
想要了解更多信用評級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信用評級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