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債券市場對實體經濟融資的支持、這對信用評級“防風險、促發展、筑安全”作用發揮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穩健運行的基石。在債券市場中,信用評級作為關鍵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不僅能夠提前警示信用風險,為市場提供重要的預警信號,還能服務于債券市場的高質量發展,促進市場的穩定和繁榮。
信用評級通過科學、客觀、公正的評估,幫助完善風險定價機制,確保投資者能夠基于真實的信用風險水平進行投資決策,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效率。這種作用對于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尤為關鍵,因為它能夠確保資金更精準地流向有信用、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和項目。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信用評級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顯示:
信用評級,又稱資信評級,是對債務人的償債能力和償債意愿的評價。評級的主體可以是依法登記注冊的企業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在評級過程中,評級機構會考慮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能力、資本實力、抵押品狀況以及經濟環境等多個因素。
我國信用評級行業伴隨債券市場化改革而生,在債券市場快速發展中逐步壯大、不斷完善,為監管部門和債券市場搭建了一個相對標準化、高效、低成本的信用風險防控體系,已成為債券市場不可或缺的制度性基礎設施。
截至2023年7月14日,在央行備案的法人信用評級機構有52家,其中由外國法人獨資的信用評級機構有兩家,分別是惠譽博華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和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從地域分布來看,東部地區在央行備案法人信用評級機構數量最多,占總量的50%,西部地區次之,占比為33.33%,中部地區占比僅為11.11%,東北地區最少。在四個直轄市中,備案地在北京的信用評級機構數量最多共有13家,上海有3家,天津和重慶各1家。
從注冊資本來看,52家信用評級機構中,注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內的有19家,1000-6000萬元的有27家,1-5億元的有6家,整體來看大多數信用評級機構經濟實力較強。
債券市場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質量發展是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重要一環。中國債券信息網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末柜臺市場債券托管額為7838.01億元,僅占全部債券托管余額的0.56%;2023全年柜臺市場現券交易量為1453.49億元,占全市場全年現券交易總額的0.07%。
信用評級作為債券市場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信用評級虛高、信用評級區分度不足、信用評級事前預警功能弱等問題,長期困擾中國債券市場和配套的信用評級市場的發展。走中國特色的評級行業道路應與中國特色的債券市場發展相結合,與資本市場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相適應。
近年來,監管部門針對評級行業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監管制度規則,這些措施使得評級行業的監管框架日益清晰,監管制度體系得到了顯著完善,并且監管力度也在持續加強。這些改革不僅為評級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也為行業的轉型與變革指明了明確的方向。
一方面,監管部門致力于推動評級行業統一監管格局的完善。通過加強對評級機構的規范化運營要求,強調評級機構的獨立性和合規性,確保評級結果的公正性和準確性。這些要求不僅提升了評級行業的整體水平,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更為可靠的參考依據。
另一方面,監管部門采取多措并舉的方式,促進信用評級質量的提升。通過加強對評級方法的監管和指導,鼓勵評級機構創新評級技術和方法,提高評級結果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同時,加強對評級機構的信息披露要求,確保評級過程的透明度和公開性,接受市場監督。
這些監管制度的出臺和實施,不僅為評級行業提供了清晰的監管框架和制度體系,也為行業的轉型與變革注入了新的動力。未來,隨著監管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強,評級行業將會迎來更加健康、規范和有序的發展。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信用評級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