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積極推進數字人社建設
人社公共服務關乎民生,連接民心。多年來,依托信息化手段和大數據功能,人社部門整合管理服務職能。截至目前,全國人社政務服務平臺、國家社保公共服務平臺及電子社保卡、掌上12333渠道服務功能不斷完善,開通158項全國性服務,一季度服務31.27億人次。
全國人社政務服務平臺注冊用戶總數超過4181萬人,上線個人養老金、職業傷害保障、勞動合同等服務事項。一季度,各地積極推進數字人社建設,發布第一批242個應用場景。
社保信息化是指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憑借現代電子信息技術手段,通過開發和利用社會保險信息資源,優化和提高社會保險經辦業務流程和管理服務水平的工作過程。這涉及到社會保險經辦管理的各個層面,并貫穿于社會保險經辦的各個環節。
社保信息化的建設內容主要包括:
建設信息系統:建立全國范圍的社會保險信息系統,實現社會保險業務的網上辦理和查詢,提供便捷的服務。
數據整合和共享:將社會保險部門、就業部門、稅務部門等相關部門的數據進行整合和共享,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制定相關規范:制定社會保險信息化管理的相關規范和標準,確保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和規范操作。
培訓和管理:開展相關培訓和管理工作,提高社會保障部門工作人員的信息化素養和技能水平,確保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版社保信息化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顯示:
社保信息化的優勢在于能夠提高社會保障的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實現信息的共享和透明。通過智能化服務,還可以實現社會保障的個性化服務,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務。同時,社保信息化也有助于促進政府與企業合作,共同推進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
近年來,伴隨著人社事業改革發展,聚焦便民惠民,信息化、數字化對人社事業發展的全方位賦能作用更加顯著,人社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有力推動管理模式轉型和服務方式創新,基本形成集中整合、共建共享、協同聯動、服務便民的新格局。截至3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0.7億人、2.4億人、2.9億人。
1-3月三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2.2萬億元、總支出1.8萬億元,3月底累計結余8.6萬億元,基金運行總體平穩。全國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13.8億人,覆蓋98%人口,其中9.86億人同時領用了電子社保卡。
我國政府積極推動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和優化,鼓勵社保信息化的發展。政府加大投入,推動社保信息化建設和升級,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市場空間。目前,各省份普遍實現核心業務系統的省級集中,部分省份建成了全業務一體化的省級集中平臺。社會保險全部業務、就業創業主體業務普遍實現了信息化管理,人才人事、勞動關系等領域信息化能力逐步加強。
隨著信息產業技術的迅猛發展,新技術的推廣、運用和復制能力日益增強。特別是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各行各業的面貌,其中也包括社會保障領域。這些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社保信息化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社保卡作為社保信息化的重要載體,其應用場景正在不斷拓展。從最初僅限于社保部門的服務大廳、銀行、定點醫療機構或藥店等場景,現在已經逐漸拓展到了文旅、教育、交通、電商等多個領域。這種一卡通式的服務模式,極大地提升了社保信息化服務的水平和效率,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保服務。
“十四五”時期末,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將達到14億人以上,電子社保卡將覆蓋2/3人口,推動居民服務“一卡通”。建成并持續完善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信息系統,實現全國養老保險數據集中管理,推進社會保險信息系統集中建設和業務流程一體化,有效支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管理和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加快省級集中的就業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提升業務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版社保信息化產業政府戰略管理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