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工智能法(示范法)》2.0在“人工智能治理創新論壇”上正式發布,該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法治工作委員會主辦,并得到了清華大學科技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同濟大學上海市人工智能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等機構的大力支持。這一法律文件的發布,標志著我國在人工智能治理領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人工智能法(示范法)》2.0在此前版本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更新與完善。它明確區分了基于負面清單實施的人工智能許可管理制度與負面清單外人工智能活動的備案制度。這種區分有助于減輕合規負擔,為人工智能產業創造更加寬松和明確的經營環境,從而有利于產業的健康發展和創新。
此外,該示范法還特別強調了人工智能開源發展的重要性。為了推動開源社區的建設與發展,它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支持措施,如制定專門的合規指引,明確責任減免規則等。這些措施有助于激發開源社區的創新活力,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共享和進步。
在知識產權方面,《人工智能法(示范法)》2.0也做出了新的規定。它構建了一套知識產權創新規則,對研發環節中的訓練數據、個人信息的使用進行了專門安排。同時,針對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成果保護與侵權認定問題,該示范法也進行了明確規定,為保護創作者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總的來說,《人工智能法(示范法)》2.0的發布是我國在人工智能治理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它不僅有助于規范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還為其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法律指引和支持。隨著這一法律文件的實施和完善,相信我國的人工智能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請注意,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的不斷變化,人工智能領域的法律法規也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因此,我們期待未來能夠有更多的相關法規出臺,為人工智能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法律保障。
《人工智能法(示范法)》2.0對人工智能開源發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具體支持,旨在推動開源社區的建設與發展,激發創新活力,促進技術共享和進步。
首先,該示范法明確提出促進開源社區建設的措施。這包括鼓勵企業、研究機構和個人積極參與開源項目,推動形成開放、合作、共享的開源文化。通過加強開源社區的組織和管理,提高開源項目的質量和效益,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其次,為了保障開源項目的合規性,示范法提出制定專門的合規指引。這些指引將明確開源項目的法律義務和責任,規范開源行為,確保開源活動在合法合規的框架內進行。這將有助于降低開源項目中的法律風險,提高開源社區的可信度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此外,示范法還明確了責任減免規則,以減輕開源參與者在合規方面的負擔。這些規則可能包括在特定情況下對開源行為給予一定的豁免或減輕責任,以鼓勵更多的企業和個人參與開源活動。
最后,通過構建知識產權創新規則,示范法為開源項目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提供了保障。它規定了研發環節中訓練數據、個人信息等的使用方式,并明確了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成果保護與侵權認定的規則。這將有助于保護開源項目中的知識產權,促進技術的合法使用和共享。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法(示范法)》2.0通過促進開源社區建設、制定合規指引、明確責任減免規則以及構建知識產權創新規則等多方面的措施,為人工智能開源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這些支持將有助于推動開源社區的健康發展,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和進步。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2023-2028年AI安全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顯示:
2024年,人工智能安全問題仍然是一個重要且緊迫的議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深入發展,其帶來的安全風險和挑戰也日益凸顯。以下是對2024年人工智能安全問題的分析:
首先,從技術層面來看,人工智能系統可能受到輸入數據的影響而產生失控。如果系統接收到錯誤或有偏見的數據,它可能會學習到錯誤的模式或做出不公正的決策。這種失控可能對社會穩定性和公平性產生嚴重影響。此外,人工智能系統也可能出現對抗性行為,即通過對系統輸入進行有意的擾動,以使系統做出錯誤的決策。這種對抗性行為可能被惡意利用,以干擾或破壞人工智能系統的正常運行。
其次,從安全管理和監管層面來看,許多組織在應對人工智能安全挑戰時面臨一些困難。盡管大部分公司認識到AI安全的重要性,并正在積極尋求技術解決方案以增強AI和機器學習模型的安全性,但在實際執行中仍存在一些差距。例如,一些公司可能缺乏足夠的資源和專業知識來實施有效的安全協議,或者可能對不斷變化的威脅保持警惕性不足。此外,監管機構在制定和執行針對人工智能的安全標準和規范方面也可能面臨挑戰。
此外,從倫理和法律層面來看,人工智能系統必須符合適用法律法規和倫理標準。然而,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現行的法律法規可能無法完全覆蓋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導致一些灰色地帶和爭議點。同時,如何在保障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的同時,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潛力,也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建議采取以下措施來加強人工智能的安全性:
加強數據質量管理:確保輸入到人工智能系統的數據是準確、無偏見且經過充分驗證的。
提高系統魯棒性:通過改進算法和模型設計,使人工智能系統能夠更好地應對各種意外情況和攻擊。
加強安全管理和監管: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監管機制,確保人工智能系統的運行符合相關法規和標準。
促進跨學科合作:加強計算機科學、法律、倫理等領域的跨學科合作,共同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
提高公眾意識:加強公眾對人工智能安全問題的認識和了解,提高全社會對人工智能安全的重視程度。
總之,2024年人工智能安全問題仍然是一個復雜且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通過采取綜合措施,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的健康發展。
人工智能是一把雙刃劍早已成為全球共識。斯坦福大學發布的《2023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提到,對127個國家的立法記錄調研的結果顯示,包含“人工智能”的法案被通過成為法律的數量,從2016年的僅1個增長到2022年的37個。
“要強化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工作,從數據安全、網絡安全、算法安全、算力安全等多方面入手,實現人工智能對經濟的良性促進作用,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產業。”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高端制造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朱明皓表示。
實際上,發展大模型不只是在數據、算力、算法這三大要素的基礎上進行,在不斷優化訓練的過程中,安全問題也不可忽視。在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看來,人工智能大模型仿佛一把雙刃劍,如今大模型的安全問題已經超越了內容安全。
目前大模型發展還處于快速變化和不斷創新階段,要更好地抓住大模型發展機遇,真正發揮出大模型的優勢,除了加強監管、防范技術風險以外,也要加強創新,在更多的業務場景中加快落地。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成為熱門的AI技術。如今,從案件偵破、交通安檢、課堂監控到金融支付、社區門禁、手機解鎖,人臉識別技術不斷拓展其應用場景。但超出普通人認知的是,人臉具有唯一性的生物識別信息,是敏感個人信息,它裸露在無處不在的攝像頭下,極易獲得。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個人信息安全規范》明確規定,人臉信息屬于生物識別信息,也屬于個人敏感信息,收集個人信息時應獲得個人信息主體的授權同意。《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條明確規定,處理個人信息,應征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顯而易見,大部分情況下人們的“臉面”堂而皇之地被出賣了。
數字經濟時代,只有尊重個人自由,強化個人信息保護,依法進行數字社會、智慧城市建設,方為人間正道。在面臨數字化對個人信息安全的挑戰時,管理部門應全面審視數字化發展的法治問題,推動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個人隱私保護力度。公民也得處處留心,提高維權意識。如此才能保住“臉面”,更好地享有現代智慧生活。
《2023-2028年AI安全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由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本報告對該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報告還綜合了行業的整體發展動態,對行業在產品方面提供了參考建議和具體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