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是利用化學、生物學方法模擬制造出來的,在形、色、味上接近真正肉類的“肉”。它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大豆蛋白肉,主要由大豆蛋白制成,實際上是對肉類形、色和味道進行模擬的一種豆制品,是一種“假肉”;另一種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造肉”,它是用糖、氨基酸、油脂等多種營養物質“喂養”提取自動物身上的干細胞,讓其不斷長大堆疊而形成。
在制作方法上,人造肉主要有擠壓法和紡絲法。擠壓法是以脫脂豆粕為原料,經擠壓、膨化等工序,配以適當調味品加工制作人造肉的方法。紡絲法則是先將植物蛋白紡成具有天然畜肉纖維質地、口感的蛋白纖維,然后將該纖維新合或熱壓合,形成具有天然畜肉組織結構的人造肉品。
從營養角度看,人造肉所含的氨基酸如亮氨酸、賴氨酸、異亮氨酸和蛋氨酸,都是人體的必需氨基酸。而且,人造肉中不含膽固醇,可作為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腦溢血疾病的良好食品。同時,人造肉還具備成本低、環保、可復制性強等優點,因此人造肉行業現在正處在一個快速上升的階段,并將繼續發展。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人造肉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分析
人造肉行業的產業鏈上下游結構
上游主要是原材料供應環節,這包括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的種植和初加工。這些原材料通過特定的種植和加工過程,提取出純度較高的植物蛋白,為人造肉的生產提供基礎材料。此外,如果涉及到動物干細胞制造的人造肉,上游還包括動物養殖和細胞提取等環節。
中游則是人造肉的生產加工環節。這一環節主要利用上游提供的原材料,通過擠壓、紡絲等工藝手段,模擬出肉類的形態和口感。同時,還需要進行調味和加工,使人造肉在味道和質地上更接近真實的肉類。在這一環節中,各種食品添加劑、調味料等也起到重要作用。
下游則是人造肉的銷售和流通環節。人造肉產品通過各種銷售渠道,如超市、電商平臺、餐飲店等,流通到消費者手中。同時,下游還包括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餐飲企業,他們將人造肉加工成各種美食,提供給消費者品嘗。
數據顯示,中國人造肉行業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41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03億元,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這表明人造肉行業在中國正逐漸獲得認可,并且預計未來市場規模還會繼續增加。
在嘗試了植物肉后,大約28%的人表示會一直或定期購買,68%的人表示會偶爾購買,而只有4%的人表示不會購買。對于培養肉,嘗試后的消費者中,超過70%的人會選擇偶爾購買,約30%的人會選擇定期購買。
消費者選擇人造肉的主要原因是健康和環保。50%的消費者因為健康原因選擇人造肉,27%的消費者首先關注環保,而14%的消費者是因為口味。中國人造肉行業的主要企業包括雙塔食品、山東赫達、金字火腿、蓮花健康、嘉華股份等。這些企業在人造肉行業中占據重要地位。
人造肉行業的發展趨勢
人造肉行業的發展受到技術創新的強力驅動。細胞培養技術、基因編輯技術和3D打印技術等的應用,為人造肉產業提供了更高效、更可持續的生產方式。這些技術不僅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還能使人造肉在口感、營養和質地等方面更接近傳統肉類,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人造肉行業的產業鏈正在不斷完善和多元化。從原材料、生產設備到終端產品,創業公司的業務方向越來越多元,涉足畜牧產品到水產品等多個領域,初步形成了專業化分工。這將有助于推動人造肉行業的健康發展,提高其市場競爭力。
人造肉產品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植物性肉類替代品,而是向畜牧產品、水產品等多個方向拓展。這種多樣化的產品策略使得人造肉行業能夠覆蓋更廣泛的消費者群體,滿足不同口味和飲食需求。
了解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人造肉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同時,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