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臺海上高溫余熱發電系統膨脹機在江津誕生
據了解,海上平臺由于受到空間及初期設計等因素的限制,許多發電機組沒有相應的余熱回收裝置,或者雖然設有余熱回收裝置,但回收效率較低。
近日,我國首臺海上高溫余熱發電系統膨脹機在位于江津德感工業園的重慶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誕生,并順利完成出廠交付。據悉,該裝置由江增重工自主研制,將加快推動海洋鉆井平臺設備國產化進程。
據悉,該裝置突破了海洋鉆井平臺主電站煙氣余熱無法連續有效回收利用的局限,實現了余熱資源的高效、連續、充分利用,進一步降低了平臺碳排放水平。
隨著我國雙碳戰略的推進,2023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環保部等五部門聯合頒布文件,文件中明確要求,對能效介于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之間的存量項目,鼓勵加強綠色低碳工藝技術裝備應用,引導企業應改盡改、應提盡提,帶動全行業加大節能降碳改造力度,提升整體能效水平。對于不能按期改造完畢的項目進行淘汰。文件明確提出在煉油、電解鋁等25個領域,原則上應在2025年底前完成技術改造或淘汰退出并新增的乙二醇,尿素,粘膠短纖維等11個領域,原則上應在2026年底前完成技術改造或淘汰退出。
在日趨完善的頂層設計下,雙碳戰略相關的政策密集出臺,這一方面表明了政府對節能減碳綠色發展的決心,更加說明了為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建設美麗中國的殷切期盼。
余熱發電是利用生產過程中多余的熱能轉換為電能的技術。余熱發電不僅節能,還有利于環境保護。
我國余熱發電行業建設速度較快。2022年我國余熱發電行業裝機累計容量從2011年的1007萬千瓦增長達到了2543萬千瓦,增長非常快速,其中余熱發電行業新增裝機容量為425萬千瓦。2022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54.1億噸標煤,對應可回收能源5.5-21.7億噸標煤,可回收余熱總資源平均值約13.63億噸標準煤,較2021年增長0.43億Tce。目前工業余熱利用效率僅為30%,國內先進水平為40%,國外先進水平為50%,行業發展潛力較大。
余熱發電從發電所用原料的角度看,屬資源綜合利用發電的一種;從應用的領域看,它可廣泛應用于水泥、玻璃、鋼鐵、化工和煤炭等傳統高耗能行業和領域。我國新型干法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浮法玻璃窯余熱發電技術目前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他如鋼鐵、冶金、化工等行業余熱發電技術亟待發展。我國鋼鐵、冶金、化工等行業的巨大生產規模為這些行業余熱發電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提供了機遇。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余熱發電行業發展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近年來,我國余熱發電裝機均價呈下降趨勢,2022年我國余熱發電裝機均價0.36萬元/千瓦,較2021年減少0.02萬元/千瓦。目前,國內余熱發電工程行業市場集中度不高,主要企業有中材節能、沃特節能、海螺川崎、天壕環境、南京凱盛、聆達股份等。
我國工業體系龐大,國內可利用的余熱資源豐富,目前我國部分領域余熱發電在技術、裝備等方面已到達國際領先水平,余熱發電效益、發電效率在不斷提升。但整體來看,各行業余熱資源利用率仍較低,余熱資源整體利用率約為三成,未來我國余熱發電利用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2020年,我國可回收余熱總資源平均值約13億噸標準煤,在2021年,我國的可回收的余熱資源規模在17.66億噸標準煤,但是實際用于發電的大致在5.03億噸。由此可見,我國余熱資源利用率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余熱發電行業的市場前景也較好。
我國力爭“2030年實現碳達峰 2060年實現碳中和”,為這一目標,國家近年來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并且倡導能源梯級利用,進而實現能源資源綜合利用及循環利用。由此可見,我國余熱發電行業利用率將成穩定提升,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余熱發電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余熱發電行業的市場規模、余熱發電市場供需求狀況、余熱發電市場競爭狀況和余熱發電主要企業經營情況,同時對余熱發電行業的未來發展做出科學的預測。
想要了解更多余熱發電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余熱發電行業發展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