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熱發電是利用生產過程中多余的熱能轉換為電能的技術。余熱發電不僅節能,還有利于環境保護。余熱發電的重要設備是余熱鍋爐。它利用廢氣、 廢液等工質中的熱或可燃質作熱源,生產蒸汽用于發電。由于工質溫度不高,故鍋爐體積大,耗用金屬多。用于發電的余熱主要有:高溫煙氣余熱,化學反應余熱,廢氣、廢液余熱,低溫余熱(低于200℃)等。此外,還有用多余壓差發電的;例如,高爐煤氣在爐頂壓力較高,可先經膨脹汽輪發電機繼發電后再送煤氣用戶使用。
鑒于此,在工業上,余熱一般優先供生產自用,當有剩余時,雖然直接利用(如暖通空調用或動力用)對能源的利用率要更高一些,但限于暖通空調用量較小且季節變化較大的特點,以及作為動力用要求負荷相對穩定的特點,該種利用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更多地,則是選擇采用余熱發電的技術對能源進行回收利用。
余熱是在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在能源利用設備中沒有被利用的能源,也就是多余、廢棄的能源。它包括高溫廢氣余熱、冷卻介質余熱、廢汽廢水余熱、高溫產品和爐渣余熱、化學反應余熱、可燃廢氣廢液和廢料余熱以及高壓流體余壓等七種。根據調查,各行業的余熱總資源約占其燃料消耗總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熱資源約為余熱總資源的60%。鋼鐵行業加熱爐高溫煙氣回收發電技術當年可收回全部成本,熱量利用率提高5-10%。
余熱的回收利用途徑很多。一般說來,綜合利用余熱最好;其次是直接利用;第三是間接利用(產生蒸汽用來發電)。如鋼鐵工業:鋼鐵廠中的焦爐。目前我國大中型鋼鐵企業具有各種不同規格的大小焦爐50多座,除了上海寶鋼的工業化水平達到了國際水平,其余廠家能耗水平都很高,大有潛力可挖。煉鋼廠中的轉爐煙氣發電,發電系統,可配置發電量為3000Kw的電站80座。煉鋼廠中的電熔爐,現如今全國有20多座,其中65噸級可發電量在5000Kw/座以上。中國余熱發電主要在水泥行業應用,但開始玻璃、鋼鐵、化工、有色等多個行業進行推廣,形成了一定的發電規模。
目前,中國仍有將近一半的工業能耗沒有被利用,余熱資源平均回收利用率較低。低溫余熱發電利用技術可行,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符合國家節能減排要求,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的同節能、環保效果顯著。環冷機低溫余熱發電是一項利于環保、利于企業節能的項目,在國內的很多鋼鐵廠都得到了應用。
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和主要任務:節能環保產業要突破能源高效與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與安全處置、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新裝備和新產品,推行清潔生產和低碳技術,加快形成支柱產業。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余熱發電行業發展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現階段,中國一次能源利用率約為3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著巨大的能源浪費。余熱發電是一種可持續發電的資源,不受環境限制。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如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輕工等余熱余壓資源豐富行業。各行業的余熱總資源約占其燃料消耗總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熱資源約為余熱總資源的60%。
2020年,我國可回收余熱總資源平均值約13億噸標準煤,在2021年,我國的可回收的余熱資源規模在17.66億噸標準煤,但是實際用于發電的大致在5.03億噸由此可見,我國余熱資源利用率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而從余熱發電的產值來看,,2020年約5844.72億元,同比增長7%;2021年約6036.48/億元,同比增長3.2%。
我國余熱發電行業建設積極性提升,裝機規模不斷增長。尤其是在“碳中和、碳達峰”戰略背景下,我國余熱發電行業建設速度較快。2022年我國余熱發電行業裝機累計容量從2011年的1007萬千瓦增長達到了2543萬千瓦,增長非常快速,其中余熱發電行業新增裝機容量為425萬千瓦。
我國各行業的余熱總資源約占燃料消耗總量的17%~67%,其中可回收部分占總余熱資源的60%。2022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54.1億噸標煤,對應可回收能源5.5-21.7億噸標煤,可回收余熱總資源平均值約13.63億噸標準煤,較2021年增長0.43億Tce。目前工業余熱利用效率僅為30%,國內先進水平為40%,國外先進水平為50%,行業發展潛力較大。
這是由于2021年疫情得到控制后,我國工業迅速恢復產能,帶動國家經濟發展,促進能源消耗,2021年我國能源消耗在52.4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3%左右;另一方面原因則是,我國的余熱發電本身也在發展,資源回收率在不斷提高,共同推動了市場規模的擴大。整體來看,余熱發電行業的市場前景也較好。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國余熱發電行業發展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