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博物館持續“大熱”
清明假期,自然科學類博物館成了很多人的“新寵”。最新數據顯示,假期這幾天,中國科技館日均客流量突破2萬人次,3天共服務觀眾7萬余人次;重慶自然博物館日均客流量達1.1萬人次,約是平日里的5倍。
國家自然博物館首席科學家孟慶金認為,持續升溫與近年來我國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發展迅速有關,這里讓人們擁有了“觸手可及”的機會,可以更便捷地“親近”科學。
盡管我國自然科學類博物館建設已取得很大成就,但面對時代發展、社會需要,尚有很大發展空間。與此同時,隸屬關系復雜多樣、地域分布不均衡、建設標準有待完善等問題,也使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功能發揮受限。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科普基地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科學教育是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基礎,提升中小學校科學教育質量是夯實科教興國根基的關鍵保障。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以及教育部辦公廳和中國科協辦公廳聯合發布的《關于利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的通知》為實現學校科學教育的創新、拓展校外科學教育資源做了頂層布局,描繪了科學教育發展的廣闊藍圖。
科普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公民科學素質越高,支持創新的氛圍越濃厚。2022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2.93%,較2015年提高了1倍多。科普教育基地是專門為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宣傳科學精神而設立的教育場所。這些基地通常具有豐富的科普資源、先進的教育設施和專業的科普人員,為公眾提供學習、體驗和實踐科學的機會。
科普教育基地的類型多樣,包括但不限于博物館、科技館、天文館、動物園、植物園、自然保護區、科研機構和大學等。這些基地通過展覽、實驗、講座、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讓公眾特別是青少年能夠親身感受科學的魅力,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廣泛開展科學普及。科普在幫助公眾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和科學判斷能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科普教育基地在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提升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基地開始注重個性化定制和融合創新,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和興趣,提供專業化的科普教育服務。同時,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如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科普教育基地也在不斷探索和創新科普教育形式,提高科普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目前河南省現有省級科普教育基地490家,其中包括全國科普教育基地45家;2022年開展各類科普活動6200多場次、參觀人次超過4190萬。
河南省科普基地分為三類:面向公眾開展科普活動的場館類科普基地場館,包括科技館、博物館、動物園、文化館等;依托各類機構的特色資源建立的非場館類科普活動場地、設施,包括國家公園、工業遺產、自然保護區、實驗室、科研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等;信息傳媒類科普基地,包括各類傳播媒體、出版機構等。
如今,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科普場館開始追求參與感,科普全過程貫穿著“體驗至上”的用戶思維。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大力加強科普基地建設。深化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活動,構建動態管理和長效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各行業各部門建立科普教育、研學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務能力。隨著供給的增加和需求的擴大,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科普基地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