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空間是介于普通航空飛機飛行空間和航天器軌道空間之間的區域,一般定義為距地面20公里至100公里的空域,包括大部分平流層、全部中間層和部分電離層,介于傳統的空天之間。
臨近空間飛行器是指利用臨近空間,用于破壞與干擾空間目標(距地面100公里以上)及實施通信、遙測、偵查、輸送、攔截和打擊陸地、海洋與空中目標的飛行器的統稱。
臨近空間飛行器具體應用領域
在民用領域,因為臨近空間飛行器能夠長時間停留在城市上空,可以對建筑、交通、污染、氣象等方面提供相關數據。臨近空間飛行器還可用于反恐維穩持久監視等需求。相對于衛星,臨近空間受到的干擾相對較小,可以進一步發展臨近空間的通訊設備建設服務,為偏遠地區、災害地區提供通訊便利。
軍事戰爭中,臨近空間飛行器可以作為電子對抗平臺,不間斷地對敵方武器進行干擾,包括快速突防、預警監測、偵察監視、電子干擾和通信導航等。具體來看,臨近空間飛行器可在2小時內打擊全球任何目標,為來襲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飛機等提供預警,通過陸、海、空、天信息系統組網和聯合方式,實現戰場信息立體感知、持久感知、精確感知以及遠、近預警探測等功能。
由于民用航空活動一般在海拔15千米(即海拔38000英尺)以下的高度進行,外層空間活動一般在海拔100千米以上的高度進行,因此傳統民用航空活動和外層空間活動范圍基本不在臨近空間內。隨著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臨近空間特有的戰略價值日益凸顯。從科技上講,臨近空間為傳統航空航天科技提供新應用場景,實現科技突破。
《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達5059.5億元,增速為33.8%。樂觀預計,到2026年低空經濟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
其中,低空經濟規模貢獻中低空飛行器制造和低空運營服務貢獻最大,接近55%,圍繞供應鏈、生產服務、消費、交通等經濟活動帶來的貢獻接近40%,而低空基礎設施和飛行保障的發展潛力尚未充分顯現。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臨近空間飛行器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顯示:
從低空經濟創新資源區域分布看,報告顯示,華東、中南地區創新活躍度最高,華北地區逐步增強。低空經濟專利有效量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其次是華北和中南地區。
由于臨近空間空氣稀薄等環境特征,航空器和航天器技術無法直接移植、搬運到臨近空間飛行器上,因此發展臨近空間飛行器需要研發系列專門技術,主要包括能源技術、動力技術、材料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組網技術、有效載荷技術和環境適應性技術等。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開拓,該行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
然而,臨近空間飛行器行業的發展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技術難度大、研發投入高、市場競爭激烈等問題需要行業內的企業積極應對。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這是中國首次將商業航天和低空經濟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它標志著中國在航天產業領域將實現飛躍發展。
在民用領域,雖然臨近空間飛行器目前開發和利用暫未成熟,但未來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例如,測量測繪、探空火箭發射、太空旅游(亞軌道和軌道旅游)、商業運輸等領域都有望成為臨近空間飛行器的重要應用方向。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臨近空間飛行器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