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是近幾年消費升級的產物,指機構或企業為個人提供的、以日常消費(不包括住房和汽車消費貸款)為主要需求的小額貸款產品和金融服務。
近年來,消費成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擴大內需的重要引擎。消費金融對于平滑低收入人群收支平衡、促進消費有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消費金融行業正在從規模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如何讓消費金融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通過“負責任金融”來強化科技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倫理責任,成為金融管理部門關注的重點。
2023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國發(2023)15號),明確了普惠金融發展的五大原則,將“負責任金融”明確作為金融消費者保護工作基本原則,“負責任金融”是以透明、公平的方式提供金融。
消費金融行業首份負責任標準發布
3月20日,在重慶舉辦的消費金融高峰論壇上,消費金融行業的首份負責任標準發布。據悉,該標準是由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課題組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重慶監管局課題組共同撰寫的。
據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介紹,課題組將“負責任的消費金融”標準分為5個主題及多個指標,5個主題分別為社會與環境、消費者保護、消費者促進與提升、數字金融業務風險管理、合作方管理。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消費金融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
消費金融具有單筆授信額度小、服務方式靈活、貸款期限短(一般在1-12個月)等特點,流程簡便、申請材料要求簡單、到款迅速。消費金融的參與機構形成了以銀行系、產業系、互聯網電商系、P2P系為主體的市場格局。
目前,我國共有31家消費金融公司。截至2023年末,消費金融公司資產規模及貸款余額均突破1.1萬億元;2023年累計服務客戶超過3.7億人次。近年來,隨著居民消費場景及消費習慣的線上化,大多數消費金融公司以線上獲客為主,借助第三方平臺擴大業務規模,并逐步向消費信貸數字化轉型。貸款用途覆蓋家電家居、手機數碼、家裝租房、文旅娛樂、教育撫育等主要消費場景,有效拉動了內需。
在環境利好下,消費金融“跑馬圈地”的同時,行業競爭日趨激烈,馬太效應加劇。當前,頭部機構和中小機構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馬太效應加劇,這預示著我國消費金融市場開始自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和增量市場并重轉變,隨著市場增速整體放緩,市場存量博弈的特征日益明顯。
消費金融對于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消費金融公司等貸款制度創新,我國可以更大程度上實現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目的。然而,消費金融的發展也需要在風險控制和合規經營方面做出努力,以確保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3月1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修訂發布了《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提高消費金融公司準入標準,強化業務分類監管,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
《辦法》提高消費金融公司主要出資人的資產、營業收入等指標標準以及最低持股比例要求,提高具有消費金融業務管理和風控經驗出資人的持股比例,提高消費金融公司最低注冊資本金要求。
針對消費金融公司客群下沉、消費者金融素養一般等情況,《辦法》更加突出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要求建立健全消保工作機制,加強合作機構管理,加強消費者適當性管理,落實催收管理主體責任。下一步,消費金融公司應更多運用金融科技,提升催收規范化和智能化水平。
隨著經濟恢復向好,社會消費需求將進一步釋放,行業監管規則的完善將推動消費金融公司在提振消費、擴大內需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消費金融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