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淡水水域最大的國家之一,總面積達1759.4萬公頃,內陸淡水水域以長江、黃河、黑龍江和珠江四大河流為中心,在全國范圍內分布有2800多個大小湖泊、5000多條大小河流以及眾多的水庫、池塘。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大約有550個水產養殖種類,其中具有一定養殖規模的土著種約280個,引進種約80個,人工培育品種約200個。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苗種也是水產養殖的“芯片”。我國的水產種業經歷了以捕撈天然苗種為主、以簡單的人工繁殖苗種為主和遺傳改良種應用逐步擴大的3個主要階段。1958年“四大家魚”人工繁殖以及成功進行海帶自然光育苗,標志著我國水產種業進入第二階段;以1991年原農業部啟動水產原良種體系建設為標志,水產種業進入第三階段。進入21世紀,為了把控新品種培育的源頭,針對特定的養殖種類,遴選認定了一批水產遺傳育種中心。通過這些舉措,基本形成了中國現代水產良種與種業體系。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國內淡水魚苗行業發展趨勢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顯示:
淡水魚苗是指生活在淡水環境中的魚類幼苗。這些魚苗種類繁多,包括鱖魚(又稱桂花魚、桂魚)、草魚(又稱鯇魚、草根、混子)、鳊魚(又稱遼河鳊)、石賓光唇魚(又稱山溪石斑魚、溪石斑魚、光唇魚)、鯽魚(又稱鯽瓜子、月鯽、土鯽、鮒魚)、鰱魚(又稱白鰱、跳鰱、鰱子、竹葉鰱)、胡子鯰(又稱塘鲺、土鲺)、紅鯉魚(鯉魚的變種)、羅非魚(又稱非洲鯽魚、非鯽、南鯽、吳郭魚)等。
目前,鯽魚和鯉魚產量已從1983年的4.8萬噸和8.6萬噸增至2020年的274.9萬噸和289.6萬噸。鯉魚、鯽魚、羅非魚、中國對蝦、扇貝等已形成系列新品種,實現了品種更新換代。
淡水魚苗行業的發展與整個淡水養殖業的繁榮密不可分。2022年,全國水產養殖面積7107.50千公頃,同比增長1.40%。其中,海水養殖面積2074.42千公頃,同比增長2.41%;淡水養殖面積5033.08千公頃,同比增長0.99%。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優質水產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這直接推動了淡水魚苗市場的擴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西雙版納州農業農村局切實抓好全州漁業種業發展工作,初步形成了以“項目+基地+繁育+標準”的特色發展路徑,闖出了漁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
西雙版納州具有全國稀缺的優越氣候條件,屬瀾滄江水系,淡水資源、漁業資源十分豐富。2022年,全州淡水養殖總面積達8.96萬畝,水產品產量8.7萬噸,淡水魚苗產量達91.2億尾,占全省淡水魚苗產量的54%,漁業經濟總產值達23.22億元。水產品人均占有量約66.6公斤,居全省第一。
靈山縣是著名的中國淡水魚苗之鄉,是全國最早開展“四大家魚”人工孵化基地之一,魚苗孵化技術底蘊深厚,在全國淡水魚苗孵化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該縣引進廣西農業投資集團、廣西鑫堅集團等大型漁業種業公司,與本土魚苗企業開展廣泛合作,打造了“橋宇水產”“桂東水產”等一批魚苗孵化品牌。隨著魚苗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目前從事魚苗孵化產業人員達2280多戶共1.2萬多人,人均養殖魚苗年收入3萬多元,全產業鏈間接產值達40億元。
在技術方面,淡水魚苗行業也在不斷創新和提升。例如,基因改良和疫苗研發等技術的應用,使得魚苗的質量和抗病能力得到顯著提高,這為淡水魚苗行業帶來了更大的機遇。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國內淡水魚苗行業發展趨勢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